诛胁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惩治、胁迫。
宋 辛弃疾 《审势》:“始逆 亮 ( 完颜亮 )南寇之时,皆是诛脇酋长,破灭资产,人乃肯从。”
引证解释
⒈ 惩治、胁迫。
引宋辛弃疾《审势》:“始逆亮(完颜亮 )南寇之时,皆是诛脇酋长,破灭资产,人乃肯从。”
诛胁的网络释义
诛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2) 同本义
诛,讨也。——《说文》
诛,代。诛犹责也。——《白虎通》
诛以驭其过。——《周礼·太宰》
诛求无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罚也。”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3) 又如:诛放(责斥其罪并予以放逐);诛远(斥退疏远);诛惩(声讨惩处);诛心(揭露、指责人的用心)
(4) 杀戮。夺去生命
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5) 又
诛有功之人。
不诛之则为乱。——《吕氏春秋·慎行论》
广德素闻 超在 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宋· 欧阳修《朋党论》
不当诛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诛奸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诛论(以罪论死);诛流(杀戮和流放);诛害(杀害);诛赦(杀戮与赦免)
(7) 治罪,惩罚
诛严不为戾。——《韩非子·五蠹》
(8) 又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9) 又
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故卒不加诛。——汉· 刘向《列女传》
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后汉书·霍胥传》
(10) 又如:诛意(惩罚、制裁其心意。指加罪于人,不论其事迹、行事,只寻究其动机或心意);诛恶(惩治作恶者);诛率(惩治首恶)
(11) 要求;索取
诛屡于徒人费,弗得。——《左传·庄公八年》
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资治通鉴》
诛求无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2) 又如:诛敛(搜刮财货,横征暴敛);诛求无厌(勒索、榨取没有满足的时候);诛攫(需索攫取)
(13) 讨伐
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下无倍畔之心,下无诛伐之志。——汉· 贾谊《治安策》
(14) 又如:诛暴讨逆(讨伐凶恶叛逆的人);诛国(被讨伐的国家);诛讨(讨伐);诛叛(讨伐叛逆)
(15) 铲除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屈原《卜居》
(16) 又如:诛茅(剪除茅草)
(17) 记述
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月),劦(
)声。本义: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2) 同本义
胁,两膀也。——《说文》。按,腋下之名也。其骨谓之肋,牲体则谓之拍。
两胁里急。——《素问·至真要大论》
兵尚胁盾。——《管子·版法》。注:“盾或著之于胁,固曰胁盾。”
脊胁肺肩在上。——《仪礼》
右胁夹大铁椎。——明· 魏禧《大铁椎传》
越天都之胁。——《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胁胑(由腋下到腰以上的部位);胁窝里(比喻两侧);胁不沾席(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胁骨(肋骨);胁衣(女人的内衣。或称“袜”);胁肢(胁和臂之间的部位);胁盾(盾的或称)
(4) 肋骨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注:“骈胁,合干也。”
(5) 旁边,边侧
旁著岸胁,去地二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汉书》
(6) 又如:胁士(佛教语。侍立在佛两旁的菩萨)
动词
(1) 挟持
是谓胁君。——《礼记·礼运》
乃胁栾中行。——《国语·晋语》。注:“劫也。”
(2) 又如:裹胁(用胁迫手段使人跟从);胁君(胁持国君;被胁持的国君);胁权(挟权。假用君上权名胁迫别人)
(3) 威逼,用威力促使
公欲从之。众从者胁公,不得归。——《左传·庄公八年》
使使胁求君主。——《汉书·常惠传》。注:“谓以威迫之也。”
淫而相胁。——《淮南子·本经》
武终不可胁。—— 明· 魏禧《大铁椎传》
胁服夺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4) 又如:胁污(被胁迫而致玷污);胁劫(威胁而劫持之);胁和(迫使讲和);胁服(迫使服从);胁降(迫使降服;被迫投降)
(5) 通“翕”(
)。收缩 ?易系坤动,动静辟胁,万物生焉。——《汉书·王莽传中》
(6) 又如:胁肩(耸起肩膀,故示敬畏);胁肩低眉(胁肩低首。缩肩低头。形容故作恭敬畏惧的样子);胁肩累足(缩紧肩膀,不敢立正。形容极为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