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暴讨逆

zhū bào tǎo nì [ zhu bao tao ni]
繁体 誅暴討逆
注音 ㄓㄨ ㄅㄠˋ ㄊㄠˇ ㄋ一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诛暴讨逆 zhūbào-tǎonì

(1) 诛杀暴徒,讨伐逆贼叛将

wipe out the evil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成语用法

诛暴讨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诛暴讨逆的国语词典

讨伐残暴叛逆的人。也作「诛凶讨逆」、「诛凶殄逆」。

诛暴讨逆的网络释义

诛暴讨逆

  • 诛暴讨逆 zhū bào tǎo nì 近 :诛凶殄逆
  •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救大乱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 【解释】诛:讨伐。讨伐凶暴、叛逆之人
  •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英语】wipe out the evil
  • 汉字详情

    zhū [zhu]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RIY
    五行:
    仓颉: IVHJD
    四角: 3579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2) 同本义

    诛,讨也。——《说文》

    诛,代。诛犹责也。——《白虎通》

    诛以驭其过。——《周礼·太宰》

    诛求无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罚也。”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3) 又如:诛放(责斥其罪并予以放逐);诛远(斥退疏远);诛惩(声讨惩处);诛心(揭露、指责人的用心)

    (4) 杀戮。夺去生命

    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5) 又

    诛有功之人。

    不诛之则为乱。——《吕氏春秋·慎行论》

    广德素闻 超在 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宋· 欧阳修《朋党论》

    不当诛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诛奸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诛论(以罪论死);诛流(杀戮和流放);诛害(杀害);诛赦(杀戮与赦免)

    (7) 治罪,惩罚

    诛严不为戾。——《韩非子·五蠹》

    (8) 又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9) 又

    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故卒不加诛。——汉· 刘向《列女传》

    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后汉书·霍胥传》

    (10) 又如:诛意(惩罚、制裁其心意。指加罪于人,不论其事迹、行事,只寻究其动机或心意);诛恶(惩治作恶者);诛率(惩治首恶)

    (11) 要求;索取

    诛屡于徒人费,弗得。——《左传·庄公八年》

    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资治通鉴》

    诛求无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2) 又如:诛敛(搜刮财货,横征暴敛);诛求无厌(勒索、榨取没有满足的时候);诛攫(需索攫取)

    (13) 讨伐

    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下无倍畔之心,下无诛伐之志。——汉· 贾谊《治安策》

    (14) 又如:诛暴讨逆(讨伐凶恶叛逆的人);诛国(被讨伐的国家);诛讨(讨伐);诛叛(讨伐叛逆)

    (15) 铲除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屈原《卜居》

    (16) 又如:诛茅(剪除茅草)

    (17) 记述

    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英文翻译

    execute, kill, put to death; punish

    方言集汇

    ◎ 粤语:zyu1

    宋本广韵

    部首: 429
    笔画: 15
    五笔: JAJI

    英文翻译

    violent, brutal, tyrannical
    tǎo [tao]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FY
    五行:
    仓颉: IVDI
    四角: 34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2) 同本义

    讨,治也。——《说文》

    讨,诛也。——《玉篇》

    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人讨 陈叛。——《左传·襄公五年》

    (3) 讨伐;诛戮

    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左传·隐公九年》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讨贼督师。——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征讨(出兵讨伐);讨掩(讨伐掩捕。掩捕,乘人不备而捕捉);讨贰(征讨叛逆不忠的诸侯);讨贼(征讨叛逆或盗贼);讨乱(征伐乱事);讨荡(征讨扫荡)

    (5) 探究

    世叔讨论之。——《论语》

    (6) 又如:讨实(摸清;落实);讨究(探讨研究事物的道理);讨索(研讨探索)

    (7) 索取

    何辱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8) 又如:讨针线(讨零花钱;靠人过日子;受人节制);讨彩头(以祝贺主人吉利的名义索取财物);讨春(寻春,探春;旧时称卜卦算命)

    (9) 乞求 。如:讨分上(讨人情;讲情面);讨火(借火);乞讨(向人要钱要饭等)

    (10) 得到利益或利润 。如:讨彩(博得喝采);讨乖(博取乖顺的好感);讨野火(占别人便宜)

    (11) 诛杀

    讨,诛也。——《玉篇》

    是儿小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 柳宗元《童区寄传》

    (12) 娶 。如:讨亲(娶亲);讨老婆

    (13) 招致 。如:讨口牙(惹口舌);讨气(惹祸;令人厌烦);讨人怜;讨人厌;讨厌

    英文翻译

    to discuss; ask for, beg; demand; dun; marry

    方言集汇

    ◎ 粤语:tou2
    ◎ 潮州话:to2

    宋本广韵

    [ni]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UBTP
    五行:
    仓颉: YTU
    四角: 383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屰( )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2) 同本义

    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说文》

    宣公如 齐逆女。——《左传·成公十四年》

    上卿逆于境。——《国语·周语上》

    楚庄王伐 郑,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宋· 苏轼《留侯论》

    晋侯逆夫人 嬴氏以归。——《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陶潜《自祭文》

    (3) 又如:逆战(迎战);逆厘(迎福纳吉);逆劳(迎劳);逆暑(迎夏。迎接暑气到来的祭礼);逆视(迎视);逆送(迎送);逆女(迎接女儿归宁)

    (4) 迎击;迎战

    并力逆操。——《资治通鉴》

    (5) 又如:逆涛(顶着浪涛);逆击(迎击);逆格(迎击);逆拒(迎击,抵御)

    (6) 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

    水逆流百余里。——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7) 又如:逆电流;逆鳞(倒生的鳞片);逆向(反方向);逆溢(水倒流泛滥);逆推(由下向上、由后向前推测)

    (8) 抵触;不顺;违背

    逆节伤化,不道。——《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本末舛逆,首尾衡决——汉· 贾谊《治安策》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忠言逆耳。——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9) 又如:逆时代潮流而动;逆拂(拂逆);逆辞(违背礼数的言辞);逆意(违背尊长的心意);逆节(违背法度);逆道(违背事理);逆理(违背事理);逆负(违背辜负)

    (10) 颠倒

    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左传·文公二年》

    (11) 又如:逆毛(倒向生长的毛);逆祀(颠倒祭祀的顺序);逆折(倒向回旋);逆箭(倒插在袋中的箭)

    (12) 叛乱,谋反

    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后汉书·班超梁传》

    叔侄为逆。——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逆阉防伺。——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3) 又如:逆计(谋反的计划);逆变(变乱);逆属(叛乱者的亲属);逆孽(背叛的罪恶);逆藩(叛逆的藩邦、藩臣);逆谋(叛逆的阴谋);逆俦(逆党)

    (14) 抗拒

    故专兵一志以逆秦。——《战国策·齐策三》

    (15) 又如:逆命(抗拒命令);逆遣(拒却;辞绝);逆呵(逆拒并呵斥);逆拒(拒绝);逆斥(排斥)

    (16) 预测;揣度

    我有亲父兄,…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7) 又如:逆志(猜测其志向);逆断(预料;推测);逆臆(预料、猜想)

    (18) 退却 。如:逆窜(逃窜);逆退(后退;倒退);逆走(退走,逃走)

    (19) 回旋 。如:逆转(回旋);逆环(指回旋的水流);逆折(水流回旋的样子)

    副词

    (1) 事前,预先

    周、 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世说新语·方正》

    (2) 又如:逆告(预告);逆知(预先知道);逆计(预先想到);逆诈(事先即怀疑别人会欺骗自己);逆备(预先防备);逆数(预测未来);逆睹(预见,预知)

    名词

    (1) 叛逆

    数(斥责)吕师孟叔侄为逆。——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中医指气血不和、胃气不顺等所致病症 。如:逆胪(中医病名);逆气(中医指气逆行不顺之症)

    英文翻译

    disobey, rebel; rebel, traitor

    方言集汇

    ◎ 粤语:jik6 ngaa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ak8 [宝安腔] ngiak8 [东莞腔] ngiak8 [客英字典] ngiak8 [台湾四县腔] ngia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ag6 [陆丰腔] gniak8 [梅县腔] ngia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宜戟陌三開入聲開口三等ngiek/ngyakŋĭɐ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