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板

zhào bǎn [ zhao ban]
繁体 詔板
注音 ㄓㄠˋ ㄅㄢˇ

词语释义

1.亦作"诏版"。 2.犹诏书﹐诏令。

词语解释

  1. 亦作“ 詔版 ”。犹诏书,诏令。

    《后汉书·窦武传》:“﹝ 曹节 ﹞召尚书官属,胁以白刃,使作詔板。” 宋 陈傅良 《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庶或可行,不然,不敢奉詔版。” 清 姚鼐 《咏史》:“西园车马趋道旁,詔版朝裁授使者。”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詔版”。犹诏书,诏令。

《后汉书·窦武传》:“﹝曹节﹞召尚书官属,胁以白刃,使作詔板。”
宋陈傅良《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庶或可行,不然,不敢奉詔版。”
清姚鼐《咏史》:“西园车马趋道旁,詔版朝裁授使者。”

诏板的国语词典

古代天子的诏书。

诏板的网络释义

诏板

  • zhào bǎn ㄓㄠˋ ㄅㄢˇ
  • 诏板
  • 亦作“ 诏版 ”。 犹诏书,诏令。《后汉书·窦武传》:“﹝ 曹节 ﹞召尚书官属,胁以白刃,使作诏板。” 宋 陈傅良 《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庶或可行,不然,不敢奉诏版。” 清 姚鼐 《咏史》:“西园车马趋道旁,诏版朝裁授使者。”
  • 汉字详情

    zhào [zhao]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V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VSHR
    四角: 3776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2)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4) 教导;告诫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5)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6) 皇帝下达命令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8) 征召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9)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10) 召见

    诏伊尹于 亳( )郊兮。——《后汉书·冯衍传》

    (11) 宣扬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报告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名词

    (1)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2)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南诏蛮,本 乌蛮之别种也,姓 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 哀牢之后。——《旧唐书》

    (4)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英文翻译

    decree, proclaim; imperial decree

    方言集汇

    ◎ 粤语:ziu3

    宋本广韵

    bǎn [ban]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R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HE
    四角: 429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反声。《说文》作“版”。本义:片状的木头。后凡施于宫室器用的片状物皆可称板)

    (2) 同“版”。木板

    板,木片也。——《玉篇》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诗·秦风 ·小戎》

    五板而堵。——《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八尺曰板。”

    一丈为板。——《诗·鸿雁》传

    今一日而三斩板。——《礼记·檀弓》。

    (3) 又如:板舆(由人扛抬的板车。古代老人的一种代步工具);板梯(木板制的梯子);板箱(大车的木板车厢)

    (4) 泛指板状的扁平之物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5) 又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6) 又如:石板;钢板;纸板

    (7) 笏,手板。古代官吏上朝时所执的记事板

    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王僧孺《与何炯书》

    (8) 又如:板笏;板书(在笏板上书写奏章)

    (9) 板筑用的夹板

    平板桢。——《左传·宣公十一年》

    (10) 又如:板筑(筑墙,用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用杵捣实);板堞(板筑的女墙)

    (11) 印板,印书用的板片。现用“版”

    (12) 又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13) 拍板,中国民族乐器中用来打拍子的板片。也指音乐中的节拍。如:快板,慢板

    (14) 门窗的遮板,如店铺的门板。常作“板儿”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5) 又如:铺子都上板儿了

    (16) 中国民族音乐或戏曲中的强的拍子 。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

    (17) 姓

    形容词

    (1) 呆板,不灵活或少变化

    板者,腕弱笔痴。——郭若虚《图画见闻录》

    (2) 又如:死板;板腐(呆板而迂腐);板人(反应迟钝的人);这张照片照得太板

    动词

    (1) 表情上保持严肃 。如:板着脸

    (2) 结成硬块

    凡种绿豆,一日之内,遇大雨板土,则不复合。——宋应星《天工开物》

    (3) 又如:板田(土壤板结的田);板荒(板结的荒地)

    (1) 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

    (2) 旧尊称戏剧演员

    英文翻译

    plank, board; iron or tin plate

    方言集汇

    ◎ 粤语:baan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ban3 [海陆丰腔] ban3 [东莞腔] ban3 [沙头角腔] ban3 [梅县腔] ban3 [陆丰腔] ban3 [客英字典] ban3 [宝安腔] ban3 [台湾四县腔] b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五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布綰刪開上聲開口二等panpranx/pea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