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令
词语释义
诏令
(1) 文体名。古代帝王、太后、皇后所发公文的总称
词语解释
号令。
《韩非子·初见秦》:“往者 齐 南破 荆 ,东破 宋 ,西服 秦 ,北破 燕 ,中使 韩 魏 ,土地广而兵强,战剋攻取,詔令天下。”
皇帝发布命令。
《史记·萧相国世家》:“然 萧何 常从 关中 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詔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絶者数矣。”《后汉书·郭躬传》:“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詔令不及,皆当重论。”
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
《新唐书·百官志一》:“而文书詔令,则中书舍人掌之。”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有由上告下之词,则为詔令;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开国的时候,这些人便做诏令,做敕,做宣言,做电报,--做所谓皇皇大文。”
引证解释
⒈ 号令。
引《韩非子·初见秦》:“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剋攻取,詔令天下。”
⒉ 皇帝发布命令。
引《史记·萧相国世家》:“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詔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絶者数矣。”
《后汉书·郭躬传》:“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詔令不及,皆当重论。”
⒊ 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
引《新唐书·百官志一》:“而文书詔令,则中书舍人掌之。”
刘师培《<文章学史>序》:“有由上告下之词,则为詔令;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
鲁迅《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开国的时候,这些人便做诏令,做敕,做宣言,做电报,--做所谓皇皇大文。”
诏令的国语词典
皇帝的命令。《韩非子.初见秦》:「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又诏令太医院有名医人数个,到寓诊视。」也作「诏敕」。
诏令的网络释义
诏令
诏令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2)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4) 教导;告诫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5)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6) 皇帝下达命令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8) 征召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9)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10) 召见
诏伊尹于 亳(
)郊兮。——《后汉书·冯衍传》(11) 宣扬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报告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名词
(1)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2)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南诏蛮,本 乌蛮之别种也,姓 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 哀牢之后。——《旧唐书》
(4)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líng
动词
(1) 听从。后作“聆”
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吕氏春秋》
(2) 名词。通“鸰”
脊令在源,兄弟急难。——《诗·小雅·常棣》。按:脊令即鶺鸰
(3) 假设语气词
令,设辞也。——《助字辨略》
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史记·张释之冯唐传》
令五人保其首领。——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另见
;lǐng
量词
(1) 纸的数量单位, 原张的纸500张为一令。
(2) 另见
lìng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2)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令,发号也。——《说文》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诗·齐风·东方未明》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孟子·离娄上》
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
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陈寿《三国志》
召令徒属曰。——《史记·陈涉世家》
乃下令。——《战国策·齐策》
(3) 又
令初下。
令所过毋供张。——清· 张廷玉《明史》
(4) 又如:令书(天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令官(行酒令的指挥官);令君(县令);令人(宋代命妇的封号。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又指衙役,差役);令牌(发令的木牌);令众(号令示众);喝令(大声命令)
(5) 通“命”。命名
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管子》
(6) 使,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史记》
令贼知也。——明· 魏禧《大铁椎传》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令人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7) 又
令人丧气若此。
(8) 又如:令人深思;令人恶心;令人神往
名词
(1) 命令;法令
臣下罔攸禀令。——《书·说命上》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
(2) 又如:政令;将令(军令);传令(传达命令);功令(旧时指法令)
(3) 时令,季节
群葩当令时。——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4) 又如:令序(时令次序)
(5) 逮捕状,没收状 。如:搜查令;扣押令
(6) 用于强行一种权力者 。如:进入令;归还土地与所有权人令
(7) 酒令,饮酒时做的可分输赢的游戏
今日也行一个令才有意思。——《红楼梦》
(8) 又如:令章(酒令);令官(行酒令的指挥官);令酒(行酒令的人;最初必自先饮一杯,称令酒)
(9) 词调、曲调名,即“小令”,又称“令曲”,一般字少调短,如词中的《十六字令》,元曲中的《叨叨令》之类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闭不得。——张炎《词源·令曲》
(10) 官名
卜皮为县令。——《韩非子·内储说上》
(11) 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尚书令;大司农令;郎中令;令史(本为掌文书的官员,宋时已降为一般的办事人员)
(12) 县一级的行政长官
魏文侯时, 西门豹为 邺令。——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海令为母寿。—— 清· 张廷玉《明史》
刺史守令。——清· 周容《芋老人传》
守令皆不在。——《史记·陈涉世家》
华阴令欲媚上官。——《聊斋志异·促织》
(13) 又如:县令;令尹(官名。春秋时楚国最高的军政长官;明清时称知县为令尹);令长(汉官名。即县令、县长)
(14) 名声
饰小语以干县(悬)令。——《庄子》
(15) 通“鸰”。鶺鴒。鸟名,大如鷃雀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诗·小雅·常棣》
形容词
(1) 美善
巧言令色。——《论语·学而》。集解:“令色,善其颜色。”
何忧令名不彰。(令名不彰,好的名声不会显扬。)——《世说新语·自新》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令色(和悦的面容;善于用谄媚和悦的颜色取悦人);令辰(美好的时辰);令居(吉善的住处);令音(美言,佳音);令政(善政,德政);令望(好的名望)
(3) 吉祥,吉利 。如:令日(吉祥的日子);令月(吉祥的月份);令旦(吉日);令年(吉祥的年份);令辰(吉日;吉利的时辰)
(4) 你的——尊称他人的亲属
岂合令郎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
有此令郎君。
(6) 又如:令阃(称对方妻子的敬辞);令嗣(令郎。称对方儿子的敬辞);令子(对别人儿子的美称);令母(尊称他人的母亲);令似(尊称他人的儿子);令妹(称自己的妹妹。后用作敬称对方的妹妹)
连词
(1) 假使,假设
藉第令毋斩,戌死者固十六七矣。——《史记·陈涉世家》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n6 lin2 lin3 [东莞腔] lin5 [沙头角腔] lin5 [陆丰腔] lin6 [梅县腔] lin5 [台湾四县腔] lin5 lin2 lin3 [客英字典] lin5 [宝安腔] lin5 | lin2 [客语拼音字汇] lin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連 | 力延 | 來 | 仙A開 | 平聲 | 先 | 開口三等 | 仙A | 山 | lien | lĭ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