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话

cí huà [ ci hua]
繁体 詞話
注音 ㄘˊ ㄏㄨㄚˋ

词语释义

词话 cíhuà

(1)

notes and comments on ci poetry;novel with parts in verse common in the Ming Dynasty

(2) 评论词的内容、形式或记载词的作者事迹的书

(3) 散文里间杂韵文的说唱文艺形式,是章回小说的前身,起于宋元,流行到明代。明代也把夹有词曲的章回小说叫做词话

词语解释

  1. 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始于 宋 代,最早的词话专著是 宋 杨绘 的《时贤本事曲子集》,今佚。著名者有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王国维 《人间词话》等等。

  2. 盛行于 元 明 两代的说唱艺术形式。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那唱词话的有两句留文:‘咱也曾 武陵 溪畔曾相识,今日佯推不认人。’” 清 龚自珍 《题红蕙花诗册尾》诗:“歌板无聊舞袖凉, 江 南词话断人肠。” 姚华 《论文后编》:“而杂剧一科,且为词话开山,传奇导源,授受相承,皆宗 北宋 。”

  3. 明 人章回小说中夹有诗词者,亦称“ 词话 ”,如《金瓶梅词话》。

引证解释

⒈ 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始于宋代,最早的词话专著是宋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今佚。著名者有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等等。

⒉ 盛行于元明两代的说唱艺术形式。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那唱词话的有两句留文:‘咱也曾武陵溪畔曾相识,今日佯推不认人。’”
清龚自珍《题红蕙花诗册尾》诗:“歌板无聊舞袖凉, 江南词话断人肠。”
姚华《论文后编》:“而杂剧一科,且为词话开山,传奇导源,授受相承,皆宗北宋。”

⒊ 明人章回小说中夹有诗词者,亦称“词话”,如《金瓶梅词话》。

词话的国语词典

以随笔体裁品评词句,论述词调源流及作家得失的书。体裁略如诗话。如人间词话。

词话的网络释义

词话

  • 随着明代说唱艺术的发展,品种名称也日趋繁多,有的沿用宋代陶真的名称,有的沿用元代词话的名称,而“说词”、“唱词”、“文词说唱”、“打谈”、“门词”、“门事”、“盲词”、“瞽词”等都是明代所创,称谓虽然不同,实际都是指词话而言。明代中叶以后,词话的说唱伎艺逐渐发展演变为弹词和鼓词两个系统,取代了词话的名称。
  • 词话造句

    五六十年前,它与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著》、冯煦的《蒿庵词话》合在一起,纳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出版问世。
    词话这种文学形式要依附于词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以中国诗话词话的观念为主线,以西方诗学为参照,可以论证中国诗学的基本特性。
    而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不朽的魅力,永远存在于“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的过程之中。
    文学阐释学则反对“文以载道”、主张“吟咏性情”的俗文学,即在诗话词话曲话和小说评点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理论。
    小满节气将来到,我将幸福写横竖,再将健康写撇捺,还将成功写点折,统统组成字词话,编成短信给你送,愿你吉祥全身满,祝你生活香甜满,贺你激情永饱满,万事意足都心满!
    “词话本”文本是有说有唱、韵散杂糅的,其立意是以说教、有趣味、有吸引力为主的,总体风格是俗中带雅。
    这本词话现在已经失传了,真是可惜。
    日本明治时代的词人森槐南写词感系时事,格调激越,宗尚辛词作风,并在其所著《森槐南词话》中赞赏辛词“乱头粗服,落落自豪”,大力揄扬。
    宋代以后,鼓子词几番变化,经元明时期“词话”,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发展衍变为公安说鼓。
    王国维的词学研究既继承传统,如采用词话的形式,不强调系统,却又明显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的影响。
    “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重要美学理论。
    《金瓶梅词话》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章回小说,涉及到大量的宴饮描写。
    本文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阐述说起,论及西方学者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划分。
    清代词学理论文献的主要形式有词话、词选、论词诗词、词律词韵、序跋批注、书札专论文等。
    《金瓶梅词话》中的一些语词,相关字、词典或未见收录解释,或义项缺漏,或彼此解说分竣,或诠释未必妥帖而有进一步辨别阐述之必要。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重要的美学著作,也是清代尤其是近代以来词学研究的代表作。
    与《金瓶梅词话》比较,《醒世姻缘传》中的反问副词有简化的趋势,但使用总次数明显增加;这些反问副词的使用频率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然而,通本《人间词话》似乎有意对柳永及其词避而不谈。
    《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许多酒宴场面。

    汉字详情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

    huà [hua]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TD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VHJR
    四角: 3276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舌声。本义:言语)

    (2) 同本义

    话,合会善言也。——《说文》

    著之话言。——《左传·文公六年》

    不知话言。——《左传·文公十八年》

    告之话言。——《左传·襄公元年》

    出话不然。——《诗·大雅·板》

    悦亲戚之情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心诚之话。——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话言(话语);话差(言语纠葛;争吵);话白儿(闲话);话布口袋(比喻一肚子的话)

    (4) 话题 。如:话碴(话题;话头);不在话下

    (5) 话本;故事 。如:话名(话本的题目)

    (6) 授意表达的言词 。如:传个话;留个话儿

    动词

    (1) 说;谈

    话,言也。——《尔雅·释诂》

    乃话民之弗率。——《书·盘庚》

    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又如:话夜(夜谈);话心(谈心);话家常;话雨(朋友相聚晤谈旧事)

    (3) 告诉 。如:话信(口信);话口(方言。口风;口气)

    用于假设复句的偏句句尾。如: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参加了

    英文翻译

    speech, talk, language; dia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waa2 waa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