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话丛编

cí huà cóng biān [ ci hua cong bian]
注音 ㄘˊ ㄏㄨㄚˋ ㄘㄨㄥˊ ㄅ一ㄢ

词语释义

词话丛书。唐圭璋编。共收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词话和词论著作六十种,是词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词话丛编》初刊于1934年,专收评述词人、词作、词派及言本事之书,自宋王灼《碧鸡漫志》至近代潘飞声(兰史)《粤雅词》,凡60种。

词话丛编的网络释义

词话丛编

  • 《词话丛编》初刊于1934年,专收评述词人、词作、词派及言本事之书,自宋王灼《碧鸡漫志》至近代潘飞声(兰史)《粤雅词》,凡60种。
  • 汉字详情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

    huà [hua]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TD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VHJR
    四角: 3276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舌声。本义:言语)

    (2) 同本义

    话,合会善言也。——《说文》

    著之话言。——《左传·文公六年》

    不知话言。——《左传·文公十八年》

    告之话言。——《左传·襄公元年》

    出话不然。——《诗·大雅·板》

    悦亲戚之情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心诚之话。——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话言(话语);话差(言语纠葛;争吵);话白儿(闲话);话布口袋(比喻一肚子的话)

    (4) 话题 。如:话碴(话题;话头);不在话下

    (5) 话本;故事 。如:话名(话本的题目)

    (6) 授意表达的言词 。如:传个话;留个话儿

    动词

    (1) 说;谈

    话,言也。——《尔雅·释诂》

    乃话民之弗率。——《书·盘庚》

    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又如:话夜(夜谈);话心(谈心);话家常;话雨(朋友相聚晤谈旧事)

    (3) 告诉 。如:话信(口信);话口(方言。口风;口气)

    用于假设复句的偏句句尾。如: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参加了

    英文翻译

    speech, talk, language; dia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waa2 waa6

    宋本广韵

    cóng [cong]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WWG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OOM
    四角: 881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丵,取声。“丵”( zhuó),意思是“丛生草”。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丛,聚也。——《说文》

    其植物宜丛物。——《周礼·大司徒》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3) 又如:丛物(聚生于一处的植物);丛灌(丛生的灌木);丛丛(聚集的样子);丛育(聚集生长);丛毛(丛生的草);丛森(树木繁茂幽深样子);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4) 许多事物凑在一起

    石块丛起则历块。——《徐霞客游记》

    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吕氏春秋·达郁》

    形容词

    (1) 众多;繁杂

    网密事丛。——《汉书·酷吏传赞》

    恶丛巧之乱世兮。——《后汉书·冯衍传》

    (2) 又如:丛顇(繁多杂乱的样子);丛谈(各种轶事杂说);丛委(杂谈的堆积);丛丛杂杂(杂乱而繁多的样子);丛细,丛琐(繁多琐碎)

    名词

    (1) 丛林;丛生的树木

    兽走丛薄之中。——《淮南子·俶真》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2) 又如:桉树丛;松树丛;丛祠(草野间的神祠)

    (3) 聚集在一起的人 。如:消失在人丛中

    (4) 收集在一起出版的文章 。如:丛帖(汇编的古今名帖);论丛;译丛

    英文翻译

    bush, shrub; thicket; coll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4
    ◎ 潮州话:zang5 (tsâng)

    宋本广韵

    biān [bian]
    部首: 332
    笔画: 12
    五笔: XYNA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VMISB
    四角: 231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

    (2) 同本义

    编,次简也。——《说文》

    以绳次物曰编。——《声类》

    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柳宗元《驳复仇议》

    (3) 又如:编号;编组;编队;编户(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编人(户籍编制之内的贫民。也称编民);编次(按顺序编排);编蒲(编订蒲叶使成册,以为书写之用)

    (4) 交织,编结

    编结沮。——《四子讲德论》。颜注:“犹编发也。”

    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红楼梦》

    (5) 编辑;创作

    编书其罪。——《汉书·诸葛丰传》

    春秋编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6) 又如:编杂志;编述(著述;编辑);编订(编纂修订)

    (7) 连接

    编町成篁。——张衡《西京赋》。注:“连也。”

    (8) 又如:编町(连绵于畎亩之中)

    (9) 虚构,捏造 。如:瞎编;胡编;编派(编造故事,借机讥诮别人)

    名词

    (1) 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读之韦编三绝。——《汉书·儒林传》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韩愈《进学解》

    (2) 又如:编韦(编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

    (3) 书籍

    并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编简(书籍;史册);编珠(类书名。其书集故事成语为对偶)

    (5) 一部著作的一部分 。如:缩编;上编;一本分为四编的小说;内编;外编;第一编;第二编

    (6) 姓。汉代有编盲意

    英文翻译

    knit, weave; arrange; compile

    方言集汇

    ◎ 粤语:pin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