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方明白前日卖酒歌诗,诈痴不颠的老儿,正是他所差之人。”
成语用法
诈痴不颠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引证解释
⒈ 谓假装痴呆。
引《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方明白前日卖酒歌诗,诈痴不颠的老儿,正是他所差之人。”
诈痴不颠的网络释义
诈痴不颠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2) 同本义
诈,欺也。——《说文》
诈,伪也。——《尔雅》
匿行曰诈。——《荀子·脩身》
有掎挈伺诈。——《荀子·富国》
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吕氏春秋·义赏》
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吕氏春秋·务本》
相如度 秦王特以诈佯为予 赵城,实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禽兽之变诈。——《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诈端(讹诈的理由);诈掯(敲诈勒索);诈哄(欺骗);诈伪(欺骗);诈力(诈术与暴力);诈人(专务诈欺作伪的人)
(4) 假装;冒充
诈自称公子。——《史记·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
诈云欲降。——《资治通鉴》
(5) 又如:诈酒三分醉(喝酒不多却装做醉酒);诈使命(假使节;伪装的使节);诈允(假装允诺);诈狂(假装颠狂);诈死(假装死去);诈痴不颠(假装痴呆)
(6) 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露真情
谁不知道李十太爷是能事的!把我一诈,就吓毛了!——《红楼梦》
(7) 又如:他是拿话诈我
形容词
(1) 体面;俊俏
打扮的身子儿诈,准备着云雨会巫峡。——《西厢记》
(2) 矜夸;神气
只待要弄柳拈花,马儿上扭捏着身子儿诈。——元· 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3) 不诚实;虚伪
先诈力而后仁义。——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a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疒(
),疑声。本义:不聪慧;迟钝)(2) 同本义
癡,不慧也。字俗作痴。——《说文》
(3) 又如:痴哑(痴呆喑哑);痴呆呆(傻乎乎)
(4) 疯癫,癫狂
此人素有痴名。——《明史·海瑞传》
(5) 持久不止 。如:痴雨(久雨。指天气久不放晴,长年阴雨)
(6) 天真的昵称 。如:痴孩子;痴小(年少无知)
(7) 佛教语。贪、瞋、痴“三毒”之一。梵语
,也译作“无明”。谓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如:痴定(枯坐无慧);痴箭(害人害己的邪念)动词
(1) 发呆
那边哭的自己伤心,却不道这边听的早已痴倒了。——《红楼梦》
(2) 入迷 。如:痴魂(痴情);痴儿女(沉迷于爱情的男女)
名词
颠狂病
今子独坏形貌,蒙耻辱,为狂痴,光曜晻而不宣。——《汉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i1 [客语拼音字汇] ci1 [台湾四县腔] cih1 [客英字典] chi1 [梅县腔] chii1 chi1 [宝安腔] ci1
◎ 潮州话:c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癡 | 丑之 | 徹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thri/thio | ţʰĭə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真声。本义:头顶)(2) 同本义
颠,顶也。——《说文》
班序颠毛。——《国语·齐语》
诲于华颠胡老。——《后汉书·蔡邕传》
(3) 又如:颠毛(头发);颠顶(头顶);颠童(形容老人头发稀少)
(4) 泛指物体的顶部
(5) 如:颠日(天日,天空的太阳);颠杪(顶端末梢);颠委(指水的上源和下游)
(6) 马的额头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诗·秦风·车邻》
(7) 本,始
聊书其颠委以为之记。——清· 王士祯《西城别墅记》
(8) 古县名 。指滇池县,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两汉为益州郡治所
(9) 姓
动词
(1) “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诗·大雅·荡》
颠越不恭。——《书·盘庚中》
造次必如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论语·季氏》
杜回踬而颠。——《左传·宣公十五年》
(2) 又如:颠踬(被东西绊倒。比喻坎坷不顺利);颠不刺(颠倒;风流);颠头播脑(摇头晃脑。形容得意的样子)
(3) 跑,跳起来跑 。如:对不起,我得颠儿了
(4) 上下倒置
颠之倒之。——《诗·齐风·东方未明》
(5) 又
倒之颠之。
(6) 又如:颠蹶(颠倒失次);颠错(颠倒错乱);颠趾(颠倒失所)
(7) 陨坠,覆亡 。如:颠陨(坠落);颠殒(死亡,覆灭);颠坠(坠落,陨落);颠跻(坠落);颠越(陨落,坠下)
(8) 颠簸 。如:车颠得厉害;颠动(抖动)
(9) 掂 。如:颠夺(反复斟酌);颠算(反复盘算)
形容词
(1) 狼狈困顿 。如:颠连(困苦不堪);颠沛(动荡;困苦);颠险(挫折,磨难)
(2) 疯狂,发疯,发狂。通“癫”
闻客语声知贵贱,持花歌咏似狂颠。——唐· 张籍《罗道士》
(3) 又如:颠狂(木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颠劣(颠狂顽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