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识货
(1) 能识别货物的好坏
引证解释
⒈ 能识别货物的好坏。
引明朱有燉《继母大贤》:“我将这偌多本钱去,却无一箇识货的人。”
午星《一个红军女游击战士·一碗稀饭》:“草根?哈哈!我说你不识货,你偏充内行,这叫半边莲。”
⒉ 指能鉴别人。
引《水浒传》第十五回:“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清李渔《比目鱼·别赏》:“毕竟是兄识货,方纔那个女子,初见便好,过后思来,也没有甚么回味。”
识货的国语词典
能鉴别东西好坏。
识货的网络释义
识货
识货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í
动词
(1) (形声。从言。戠(
)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词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贝,化声。本义:财物)
(2) 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
货,财也。——《说文》
二曰货。——《书·洪范》。郑注:“掌金帛之官。”
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太宰》。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司货。——《礼记·曲礼》
多货则伤于德。——《仪礼·聘礼》。注:“货,天地所化生谓玉也。”
假货居贿。——《国语·晋语》
患货之不足。
而货财寡。——《韩非子·五蠹》
贪于财货。——《史记·项羽本纪》
治行则货积。——《商君书·立本》
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货儿(货郎);货易(即贸易);货财(财物);货贿(金玉布帛,即财物)
(4) 钱币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易·系辞下》
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宋书·刘秀之传》
(5) 又如:货布(古代钱币名。王莽时所铸。又泛指货币);货贝(古代用贝壳作的货币);货法(货币流通的法令);货泉(王莽时货币名。亦指货币的通称)
(6) 货物,具有经济用途或者能满足经济上的某种需要的东西 。如:百货;送货上门;上等货;货真价实;货全部合格;发货;到货;卸货;装货;货包(货物包裹)
(7) 对人的贬称(多为詈语或玩笑语) 。如:蠢货;宝货;货头(货色,东西。多用于对人蔑称)
动词
(1) 买进,卖出
所货西洋珠。——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又如:货卖(出售);货卜(卖卜;卖卦);货畚(售畚箕);货与(卖给;效力);货产(典卖财产)
(3) 贿赂
曹伯之竖侯鑐货筮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货贿(以财物贿赂官吏);货求(谓受贿);货赂(贿赂);货遗(贿赂)
(5) 购买 。如:货取(买进);货买(购买,采购);货籴(买进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