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擢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赏识并加以拔擢。
《新唐书·李训传》:“ 仲言 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鉤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宣和书谱·唐宣宗》:“其所以黜陟臣下,皆出於己,至於手写詔勑,而人一被识擢,则为时之荣遇。”
引证解释
⒈ 赏识并加以拔擢。
引《新唐书·李训传》:“仲言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鉤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
《宣和书谱·唐宣宗》:“其所以黜陟臣下,皆出於己,至於手写詔勑,而人一被识擢,则为时之荣遇。”
识擢的网络释义
识擢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í
动词
(1) (形声。从言。戠(
)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词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翟(
)声。本义:抽引,拉拔)(2) 同本义
擢,引也。——《说文》
擢,拔也。——《方言二》
拔根曰擢。——《小尔雅》
擢贾之发,以赎 贾之罪,尚未足。——《史记·范雎列传》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枚乘《上书谏吴王》
卓齿之用 齐也,擢 湣王之筋,悬之庙梁。——《韩非子·奸劫弑臣》
蔚鹅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宋· 苏轼《惠州李氏潜珍阁铭》
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汉· 王符《潜夫论》
风起,风起,擢入白擢花里。——明· 刘基《如梦令·题画》
(3) 又如:擢筋剥肤(擢筋割骨。犹言抽筋剥皮。比喻剥削深重残酷);擢发(拔下头发)
(4) 选拔
擢,今俗凡迁官曰擢。擢,犹升也,进也。——《正字通》
(5) 又如:擢佐(选拔辅佐人才);擢奇(选拔奇才);擢举(选拔荐举)
(6) 拔官,提升官职
程乌、 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传》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传》
时瑞已擢 嘉兴通判。——《明史》
(7) 又
擢瑞户薄主事。
(8) 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拔(提拔);擢拜(提拔授官);擢进(提拔进用);擢叙,擢序(提拔叙用);擢授(提升);擢登(犹擢升)
(9) 耸出
擢干方数尺,幽姿已苍然。——韦应物《郡斋移杉》诗
(10) 又如:擢本(高耸的样子);擢拔(犹耸出,耸拔);擢削(耸立突出的样子);擢干(谓树干挺生、耸拔)
(11) 登,及 。如:擢科(登第);擢冠(登第夺魁);擢桂(犹折桂。指科举及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og6 [宝安腔] cok8 [客英字典] cok8 [台湾四县腔] cok8 [梅县腔] cok7 [海陆丰腔] cok8
◎ 潮州话:d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濁 | 直角 | 澄 | 覺 | 入聲 | 覺 | 開口二等 | 江 | 江 | druk/deok | ɖʰɔ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