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

píng jù [ ping ju]
繁体 評劇
注音 ㄆ一ㄥˊ ㄐㄨ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评剧 píngjù

(1) 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最早产生于河北东部滦县一带,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等艺术成就。早期叫“蹦蹦儿戏”,也叫“落子”

a local opera of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词语解释

  1. 流行于 华北 、 东北 等地的剧种。最早产生于 河北 东部 滦县 一带,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等艺术的优点。早期叫蹦蹦儿戏,也叫落子、评戏。

    吴祖光 《<新凤霞回忆录>后记》:“把旧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评剧艺人的血泪史用文字记录下来是有意义的。”

引证解释

⒈ 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的剧种。最早产生于河北东部滦县一带,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等艺术的优点。早期叫蹦蹦儿戏,也叫落子、评戏。

吴祖光《<新凤霞回忆录>后记》:“把旧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评剧艺人的血泪史用文字记录下来是有意义的。”

评剧的国语词典

流行于我国华北、东北一带的剧种。参见「蹦蹦儿戏」条。

评剧的网络释义

评剧

  •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唐山师范学院为评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评剧造句

    百年评剧“蹦蹦戏”河北唐山邂逅古希腊悲剧。
    本文通过对语言与音乐关系的分析,论述了评剧音乐韵味的内在机制及其形成过程。
    戏中海棠红唱堂会情节,还穿插演唱白玉霜传统评剧、京韵大鼓和流行歌曲,惟妙惟肖,充分展现了王冠丽的多种艺术才能,令观众大饱耳福。
    许多东北评剧坤伶纷纷向她学艺。
    平时也常组织村里剧团演出,表演一折评剧,来段东北二人转,说说数来宝,唱几首歌曲,都是乡亲们喜闻乐见的。
    各地盛行的花鼓戏、滩簧戏、花灯戏、采茶戏以及越剧、评剧、黄梅戏等,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花容月貌到半老徐娘再到鬓稀发疏,对评剧痴情不改。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草原》、《大地的海》、《大江》,诗歌《土地的誓言》,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当然,中国还有很多其它的戏剧,比如说“昆曲”、“评剧”、“河北邦子”等等。
    他开设的恒社更是专设评剧组,名伶马连良、高庆奎、谭富英、叶盛兰,名票赵培鑫、赵荣琛、杨畹农等人都是恒社社员。
    评剧院里很多女演员学会了打毛衣,大都是我教她们的。
    她广征博采,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创立了豫剧的主要流派“常派”。
    图为唐山一评剧爱好者在中国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墓前缅怀。
    解放后,我在我们自己的戏剧团工作,中国评剧院。
    指出了评剧音乐实践中于剧种音韵上的认识误区,以及由此而造成评剧韵味淡薄的原因。
    评剧团解散以后,原来的职工各谋出路,部分人员调到其他企业单位,但最后又未能逃避开下岗的命运。
    从那时起,小伊蔓开始了每周一次的评剧学习,也与评剧结下了不结之缘。
    此外,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在武汉都有专业团队,武汉人看戏就像武汉人过早一样,风味杂陈、各随其好。
    边秀芬,现居怀柔区,爱好唱歌、跳舞,尤其以评剧表演见长。
    在沙峪村演出评剧和蹦蹦戏;在渤海中学操场可以欣赏到南冶村的五虎棍、小车会、高跷和沙峪村的竹马、吵子、诗赋闲等民间花会展演。

    汉字详情

    píng [ping]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GUH
    五行:
    吉凶:
    仓颉: IVMFJ
    四角: 31749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平声。本义:议论是非高下)

    (2) 同本义

    评,议也。——《广雅》

    评,评量。——《广韵》

    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南史·钟嵘传》

    蔡伯喈评之曰。——《世说新语·品藻》

    (3) 又如:评决(评定);评泊(量度或评论);评品(议论人或事物而定其高下);评跋(评论,量度);评断(评议决断);讲评(讲述和评论);评质(评价;品评)

    (4) 评判

    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商君书·赏刑》

    (5) 又如:评理(评判处理);评决(评判决定);评刑(批评刑法);评审(评判审核)

    名词

    (1) 评语;评论的话 。如:时评;社评;影评;短评;好评;书评;史评

    (2) 棃的一个部件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唐· 陆龟蒙《耒耜经》

    英文翻译

    appraise, criticize, evaluate

    方言集汇

    ◎ 粤语:ping4

    宋本广韵

    [ju]
    部首: 208
    笔画: 10
    五笔: NDJ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RLN
    四角: 722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甚;厉害,严重)

    (2) 同本义

    剧,甚也。——《文选》注引《说文》。朱骏声曰:“即勮字之误文。”

    何其剧欤。——《剧秦美新》

    口吃不能剧谈。——《汉书·扬雄传》

    即疾剧,留屯毋行。——《汉书·赵充国传》

    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荀子·解蔽》

    (3) 又如:剧论(激烈的论辩);剧难(激切地质问论难);剧疵(严重的过失);剧暑(酷暑);剧寒(严寒);剧艰(激烈诘难);剧药(毒性轻于毒药,但作用剧烈,容易产生中毒、成瘾或如腐蚀、起火爆炸等其他事故的一类药品。如:山道年,可待因,乙醚,火棉,盐酸等)

    (4) 繁多;繁忙

    犹然而材剧志大。——《荀子·非十二子》。注:“繁多也。”

    事剧而功寡。——《商君书·算地》

    (5) 又如:剧月(农忙之月);剧繁(繁忙的事物);剧烦(繁剧。亦指繁杂的事物);剧事(艰巨,繁杂的事务);剧地(繁杂难治之地)

    (6) 艰难

    执务私事,不辞剧易。——范晔《后汉书》

    (7) 又如:剧地(形势险要之地);剧口(讲述烦难);剧易(艰难);剧韵(险韵)

    (8) 巨,大

    材剧志大,闻见杂博。——《荀子·十二子》

    (9) 又如:剧贼(大盗;强贼);剧寇(剧贼);剧恶(大恶);剧虏(势力强大的敌寇)

    (10) 急促;疾速

    二世而亡,何其剧与?——扬雄《剧秦美新》

    (11) 又如:剧气(气喘,呼吸急促);剧然(突然,猛然);剧读(疾读,流畅的朗读)

    动词

    戏耍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李白《长干行》

    名词

    (1) 戏剧 。如:剧曲(演唱故事,首尾备具,而且有道白和动作、表情的戏曲。即“戏剧”);京剧、粤剧、评剧、昆剧、越剧、豫剧

    (2) 交通要塞 。如:剧屯(重兵驻守的军事要地);剧部(重地);剧旁(三面相通的道路);剧路(交通要道)

    (3) 古县名 。故址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

    英文翻译

    theatrical plays, opera, drama

    方言集汇

    ◎ 粤语:kek6
    ◎ 闽南话:giah8
    ◎ 潮州话:giah8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