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察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考证审察。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小人愚而善畏,欲信其説,类復裨增;文人亦不证察,与俱悼慑、邪气承虚,故速咎证。”
引证解释
⒈ 考证审察。
引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小人愚而善畏,欲信其説,类復裨增;文人亦不证察,与俱悼慑、邪气承虚,故速咎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谏正
证,谏也。从言,正声。——《说文》
士尉以证靖郭君, 靖郭君不听。——《战国策·齐策》。 高诱注:“证,谏也。”
(2) 又如:证谏(直言规劝)
名词
(1) 通“症”。病症
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 清· 黄宗羲《子刘子行状》
(2) 假借为“徵”。今亦用为證验字。证据
索证正不在远。——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形声。从言,正声。繁体为“登”声。本义:告发)
(2) 同本义
證,告也。从言,登声。——《说文》
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论语·子路》
(3) 又如:证父(告发父亲)
(4) 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愎过自用,不可证移。——《吕氏春秋·巫徒》
(5) 验证;证实
所以證之而不远。——《楚辞·惜诵》。注:“验也。”
而胗独证据其事。——《后汉书·缪肜传》
援古证今。——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 证占(验证);证验(验证);证类(以同类事物作证);证审(验证审察);证察(考证审察)
(7) 佛教用语。参悟,修行得道
禅师后证果,居于林虑山。—— 唐· 张鷟《朝野佥载》
(8) 又如:证果(修得妙道);证圣(证入圣果);证悟(修行得道);证业(证悟业果)
名词
(1) 证据,凭据
慎用六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罪无申证,狱不讯鞫。——《后汉书》
(2) 又如:证明师(起到证据作用的人或物);证左(指当时在现场亲知亲见其事,可以证明实际情形的人)
(3) 证件;证书 。如:工作证;身分证;出生证;健康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2) 同本义
察,复审也。——《说文》
览察草木。——《楚辞·离骚》
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道术》
察其所以然。——《吕氏春秋·本味》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觉察(发觉,看出来)
(4) 明察,知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故察己则可以人。——《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议(察明情节而议定处分。通常指过失较轻者)
(6) 调查;考察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察传》
(7) 又如:察勘(实地调查);察访(详细调查)
(8) 分辨
观物弗之察矣。——《礼记·礼器》。注:“犹分辨也。”
视之可察 。——《淮南子·说林》。注:“别也。”
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新语·道基》
(9) 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乃察举吾弟。——《史记·刺客传》。索隐:“犹选之也。”
察臣孝廉。——晋· 李密《陈情表》
(10) 又如:察举(选举,选拔);察廉(举廉);察选(察举。选拔)
形容词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t7 [台湾四县腔] cat7 [梅县腔] cat7 [海陆丰腔] cat7 [客语拼音字汇] cad5 [陆丰腔] cat7 [客英字典] cat7 [宝安腔] cat7 [东莞腔] ca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