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辑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访求收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隋文 父子,篤尚斯文,访辑蒐求,不遗餘力。” 清 赵翼 《簷曝杂记·绥寇纪略》:“其他各省,访辑详载,虽 滇 黔 边裔,亦搜剔不遗,其心力可谓勤矣。”
引证解释
⒈ 访求收集。
引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隋文父子,篤尚斯文,访辑蒐求,不遗餘力。”
清赵翼《簷曝杂记·绥寇纪略》:“其他各省,访辑详载,虽滇黔边裔,亦搜剔不遗,其心力可谓勤矣。”
访辑的网络释义
访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方声。本义:广泛地征求意见)
(2) 同本义
訪,泛谋也。——《说文》
訪,谋也。——《尔雅》
王访于箕子。——《书·洪范》
访予落止。——《诗·周颂·访落》
受纳访——《周礼·内史》
使访物官。——《国语·楚语》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 又如:访断(咨询决疑);访覃(问及);访讯(讯问;打听)
(4) 引申为访问、拜访(敬词)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
时余方访君寓。——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访戴(访友的代称);出访(到外国访问);回访(在对方来拜访后去拜访对方);过访(访问);走访(访问;拜访);造访(上门访问)
(6) 寻求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寻访(寻求查访);访觅(访寻;寻找);访论稽古(探求讨论古事)
(8) 通“方”。初始
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汉书》
(9) 谋议
教之令,使访物官。——《国语》。韦昭注:“访,议也。物,事也。使议知百官之事业。”
(10) 调查;查处
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访缉(访查缉捕);访办(调查处理);访俗(察访民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车箱)
(2) 同本义。泛指车子
辑,车和辑也。——《说文》
辑,合材为车,咸相得谓之辑。——《六书故》
推于御也, 齐辑乎辔衔之际。——《列子·汤问》
(3) 整套书籍、资料等按内容或发表先后次序分成的各个部分 。如:第二辑
动词
(1) 聚集
甲辑而兵聚。——《韩非子·说林》
(2) 又如:辑辑(群集的样子)
(3) 敛,拖着不使脱落
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书·舜典》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礼记》
(4) 把各种来源的书面材料或项目经加工汇编成一个文件或一册,汇编成一套文件或丛书
辞之辑也。——《诗·大雅·板》
辑黄花冈烈士事略。——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 又如:辑佚书(辑集佚书。又指已经亡佚的古书,被后人从其他各种书籍中收集起来那些引用过的之句,然后尽量按原书整理成一个辑本);辑略(汉刘歆所撰七略之一。是一篇论述当时已出版的群书及学术源流的提要);辑佚(辑录散佚的有关资料);辑刊(编集刻印)
(6) 整修,补合 。如:辑理(料理);辑治(整顿治理);辑褫(辑补修治)
(7) 使安定 。如:辑安(治理安抚);辑定(安抚,平定)
(8) 通“缉”。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韩非子·外储》
形容词
(1) 和谐,和睦
其天下辑睦。——《左传·襄公十九年》
(2) 又如:辑穆(和睦);辑和(和谐;团结);辑辑(声音柔和。也作“习习”);辑柔(精神安和柔顺)
(3) 引申为安定 。如:辑宁(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