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缉

fáng jī [ fang ji]
繁体 防緝
注音 ㄈㄤˊ ㄐ一

词语释义

防范和搜捕。

词语解释

  1. 防范和搜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广州之役清方档案》:“ 广东 为沿海重要地方,屡有乱党勾结滋事,实属不成事体,倘不严加防缉,诚恐酿成大变,不可收拾。”

引证解释

⒈ 防范和搜捕。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广州之役清方档案》:“广东为沿海重要地方,屡有乱党勾结滋事,实属不成事体,倘不严加防缉,诚恐酿成大变,不可收拾。”

汉字详情

fáng [fang]
部首: 212
笔画: 6
五笔: BY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LYHS
四角: 7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方声。本义:堤坝)

(2) 同本义

防,堤也。——《说文》

以防止水。——《周礼·稻人》

町原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祭防与水庸。——《礼记·郊特性》

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管子·度地》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又如:防隅(水防山隅);沟防;堤防

(3) 要塞;关防 。如:钜防(防门);边防;防秋(秋季的边防)

(4) 地名

(5) 春秋陈邑,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北

(6)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城县东北

(7) 春秋宋地,后属鲁,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

(8) 通“房”。住室

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史记·武帝本纪》

筑宫其上,名曰宣防。——《汉书·沟洫志》

(9) 姓

动词

(1) 筑堤

善防者水淫之。——《周礼·考工记》

(2) 防止;防备

不防川。——《国语·周语》。注:“障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防强盗;防雨;防辅(防止和辅导);防侍(防备侍卫);防患(防止祸患)

(4) 防守;防御;防卫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唐· 杜甫《兵车行》

昼夜防拒,凡八十余日,城再崩再完,卒得不陷。——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

(5) 又如:防拒(防卫抵御);防把(防御把守);防戍(防守边境);防营(防守地方的军队);防塞(防卫堵绝)

(6) 堵塞 。如:防微杜渐(坏事在隐微、缓慢的产生时,就要加以预防、堵塞);防芽遏萌(在不良事物刚萌芽时加以防堵)

(7) 遮蔽 。如:防露(遮蔽雾露的侵袭)

英文翻译

defend; prevent; embank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fo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ong2 [客语拼音字汇] fong2 [沙头角腔] fong2 [东莞腔] fong2 [陆丰腔] fong3 [宝安腔] fong2 [台湾四县腔] fong2 [客英字典] fong2 [梅县腔] f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方陽合平聲合口三等byang/bvangbʰĭwaŋ
jī,qī [ji,qi]
部首: 332
笔画: 12
五笔: XKBG
五行:
吉凶:
仓颉: VMRSJ
四角: 261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缠织有关。本义:绩,把麻搓成线)

众妇夜缉灯烘。——宋· 苏轼《次子由诗相庆》

(2) 又如:缉绩(纺织,编织);缉取(搓成);缉麻(绩麻);缉妇(从事纺绩的妇女)

(3) 搜捕

访缉纠诘。——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缉听(向各处去搜集消息);缉凶(搜捕凶犯);缉擒(捉拿;缉拿);缉探人(侦察人员)

(5) 继续

授几有缉御。——《诗·大雅·行苇》

(6) 又如:缉熙(本指逐渐达到光明,后因以指光明);缉御(侍者连续更替地侍候着);缉绪(继承传统)

(7) 会合;和睦。通“辑”

适道已来,四十九载,妙应事多,宜加总缉,共成区畛。——《广弘明集·沈约·佛记序》

有所缉缀。——《魏书·高允传》

转将深意谕旁人,缉缀疵瑕遣潜说。——元稹《苦乐相倚曲》

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宁外内。——《三国志·吴书·陆抗传》注

还贤与能,群臣缉睦。——《陈书·虞荔传》

(8) 又如:缉缀(搜辑。引申为编撰书稿);缉众(聚众);缉宁(使祥宁安和)

(9) 附耳私语;花言巧语 。如:缉缉(附耳私语的声音。形容花言巧语);缉缉翩翩(形容交头接耳、花言巧语)

(10) 另见

动词

(1) 缝衣边

缉,下横缝,缉其下也。——《释名·释衣服》

(2) 用相连的针脚密密地缝 。如:缉鞋口

(3) 另见

英文翻译

to sew in close stitches

方言集汇

◎ 粤语:cap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