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读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训蒙教读。
《天雨花》第八回:“ 维明 总是心不悦,无聊终日闷昏昏,勉强训读亲生女,僚友亲朋不大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锡九》:“ 锡九 於村中设童蒙帐,兼自攻苦。每私语曰:‘父言天赐黄金,今四堵空空,岂训读所能发蹟耶?’”
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读汉字,叫训读。
郭沫若 《今昔集·日本民族发展概观》:“ 日本 的所谓‘训读’里面也有好些是收唇音的转变。”
引证解释
⒈ 训蒙教读。
引《天雨花》第八回:“维明总是心不悦,无聊终日闷昏昏,勉强训读亲生女,僚友亲朋不大亲。”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陈锡九》:“锡九於村中设童蒙帐,兼自攻苦。每私语曰:‘父言天赐黄金,今四堵空空,岂训读所能发蹟耶?’”
⒉ 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读汉字,叫训读。
引郭沫若《今昔集·日本民族发展概观》:“日本的所谓‘训读’里面也有好些是收唇音的转变。”
训读的国语词典
日文借用的汉字有音读、训读两类发音。音读渊源于古汉语,训读则是日语语词的本音。所以训读时仅借汉字的形和义,不采汉语的音。如「山」字,日文的音读为san,训读为yama。
训读的网络释义
训读
训读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2) 同本义
训,说教也。——《说文》
大训。——《书·顾命》
告之训典。——《左传·文公六年》
是为明训。——《国语·晋语》。注:“教也。”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训俭示康。——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训蒙(在私塾教授小学生);训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训人(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训章(训示规范)
(4) 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三国魏· 曹操《孙子》序
(5) 又如:训故(同训诂);训义(解释文字的意义);训解(训释解说);训传(训解经义)
(6) 训练;讲习
有智略,能训治军旅。——宋· 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7) 又如:训戎(训练军旅);训治(训练整治)
(8) 顺从;归顺
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抑》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洪范》
(9) 取名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宋· 赞宁《宋高僧传》
名词
(1) 典式、法则 。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2)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3) 解说的词语 。如《尔雅·释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dòu
名词
(1)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今以逗号标志。也作“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唐· 韩愈《师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其可闵笑也,不可胜记也。——晋· 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
(2) 另见
dú
动词
(1)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
(2) 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读,诵书也。——《说文》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公羊传·定公元年》
读其书。——《孟子》
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论衡·谈天》
(3) 又如:读法(诵读法令);读祝(祭祀时宣读祈祷文);读鞫(审判时,宣读起诉理由)
(4) 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 邯郸淳《笑林》
(5) 又如:读报;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朗读;读律(学习法律);读画(用心鉴赏绘画的意境,风格);读过(读毕);读杂志;审读(审查阅读)
(6) 说
读,说也。——《广雅·释诂二》
号而读之也。——《庄子·则阳》
(7) 上学 。如:读大学;走读;半工半读
名词
(1) 文体名。属于题跋一类。用以记心得于书后,以备遗忘
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 宋。—— 徐师曾《文体明辨》
(2) 姓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