讥讽

jī fěng [ ji feng]
繁体 譏諷
注音 ㄐ一 ㄈㄥ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讥讽 jīfěng

(1) 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挖苦、指摘或嘲笑言行

ridicule;mock;quip;satirize

(2) 以轻蔑或憎恶口气尖刻嘲笑或指责

充满责备性讥讽的讲话
sarcasm

(3) 亦称“嘲讽”

词语解释

  1. 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摘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

    唐 韩愈 《石鼎联句》序:“ 刘 与 侯 皆已赋十餘韵, 弥明 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 明 无名氏 《女真观》第二折:“它将那情词数闋相讥讽,引的我一点芳心动。”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章:“ 郭祥 刚要举步,它又讥讽地叫:‘ 郭祥 ,今天是你胜利了,还是我胜利了?’”

引证解释

⒈ 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摘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

唐韩愈《石鼎联句》序:“刘与侯皆已赋十餘韵, 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
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它将那情词数闋相讥讽,引的我一点芳心动。”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章:“郭祥刚要举步,它又讥讽地叫:‘ 郭祥,今天是你胜利了,还是我胜利了?’”

讥讽的国语词典

讥笑讽刺。唐.韩愈〈石鼎联句.序〉:「弥明应之如响,皆颕脱含讥讽。」《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悔生见他银钱上看得重,未免语含讥讽。」也作「讥弹」、「讥刺」。

讥讽的网络释义

讥讽

  • 讥讽,指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挖苦、指摘或嘲笑言行;亦称“嘲讽”。语出唐韩愈《石鼎联句》序:“ 刘与侯皆已赋十馀韵, 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
  • 讥讽造句

    对有缺点的同学我们应该帮助他,而不是去讥讽他。
    没有喧闹的人流,没有世俗的干扰,没有繁重的名利,没有不屑的讥讽,思维和神情都沉醉在高山大野的豪迈里。
    他对小明的讥讽一笑置之。
    怜悯有时比讥讽更尖锐,更容易伤人的心。
    这位作家在小说中讥讽了那个百万富翁。
    先把采购资讯和标的掌握好,免得受买椟还珠的讥讽。
    看他与上司走得那么近,难免会引来终南捷径的讥讽。
    跟他同席的是位交通部门的官员,他便借题发挥,大谈外国交通如何完善,借机讥讽这位官员。
    听到别人的讥讽,她心里感到一阵冰凉。
    朋友不会讥讽你的微笑。
    我一味吹嘘自己的学习多好,甚至讥讽别人愚昧,结果在考试中一败涂地。
    不图虚名,讥讽随之消失,多干实事,荣誉不期而至。
    他从前饱受邻人的讥讽、嘲笑,如今总算衣锦还乡,可以扬眉吐气了。
    这种讥讽使萨德尔特里先生经常用装模作样的腔调对老婆讲话。
    先把採购资讯和标的掌握好,免得受买椟还珠的讥讽。
    约翰老是说些讥讽别人的刻薄话。
    “这真是你的大发见了:原来‘底下人’跟主人一样也有感情,有良心,”觉慧讥讽地说。
    我觉得,分手过后。只有不甘心的那个人,言谈中才会总带讥讽。
    一时间,海内外哗然一片,赞赏者有之,讥讽者也有之。
    老师讥讽地说。一阵沉默之后,一个一年级生站了起来。

    汉字详情

    [ji]
    部首: 226
    笔画: 4
    五笔: YMN
    五行:
    仓颉: IVHN
    四角: 37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幾( )声。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

    (2) 同本义

    讥,诽也。——《说文》

    此何以书讥。——《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谴也。”

    诛讥罢只。——《楚辞·大招》。注:“非也。”

    二者交讥。——《史记·游侠传》。正义:“非言也”>

    于人为可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孰能讥之乎?

    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讥呵(责问,责难);讥毁(非议诋毁);讥望(责怪)

    (4) 讽刺;讥笑

    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孔稚圭《北山移文》

    (5) 又如:讥讪(讥刺讪笑);讥言(讥讽的言论);讥弄(讥笑嘲弄);讥鄙(讥笑鄙视)

    (6) 进谏;规劝

    讥,谏也。——《广雅》

    殷有惑妇,何所讥?——《楚辞·天问》

    (7) 又如:讥谏(劝谏);讥绳(劝谏和纠正)

    (8) 查问

    讥,问也。——《广雅》

    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管子·国准》

    关讥而不征。——《孟子》。注:“察也”

    关执禁以讥。——《礼记·王制》。注:“呵察也”

    几(讥)其出入。——《周礼·宫正》

    (9) 又如:讥而不征(稽查外来商旅,但不征收税捐);讥察使(官名。掌查究奸伪);讥视(稽察);讥查(盘问检查);讥问(讥问)

    名词

    非难,指责的话

    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英文翻译

    ridicule, jeer, mock; inspect

    方言集汇

    ◎ 粤语:gei1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fěng [feng]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MQY
    五行:
    仓颉: IVHNK
    四角: 37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2) 同本义

    讽,诵也。——《说文》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少不讽。——《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唐· 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3) 又如:讽味(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讽经(念经);讽书(背书);讽术(背诵经艺)

    (4) 婉言微辞或指责

    讽,谏也。——《广雅》

    论礼有五,谏讽为上。——《后汉书·李云传》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后汉书·张衡传》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规劝

    而呤咏情性,以讽某上。——《文心雕龙》

    (6) 又如:讽谏(用委婉的话来劝谏);讽诫(讽谏告诫);讽一劝百(辞赋之文,旨在讽谏,故因一事而起讽,以百事劝戒为终结)

    英文翻译

    recite, incant; satirize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