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别

shí bié [shi bie]

词语释义

辨别;辨认:~真伪。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辨认;鉴别。 汉 王充 《论衡·别通》:“不晓古今,以位为贤,与文人异术,安得识别通人,俟以不次乎?” 宋 梅尧臣 《送甥蔡駰下第还广平》诗:“他时有识别,终必为宝玩,怀之归 河朔 ,慎勿輒鎔锻。” 巴人 《点滴集·有关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我们的作家应该从生活中首先培养出无产阶级的识别生活的思想的眼力(识力)。”

汉字详情

shí,zhì [shi,zhi]
部首: 713
笔画: 19
五笔: YUAJ
仓颉: YRYIA
四角: 03650

详细解释

shí

動詞

(1) (形聲。從言。戠( zhí)聲。善于言談,錶示有知識,故從言。本義:知道;懂得)

(2) 同本義

識,知也。——《説文》

君子是識。——《詩·大雅·瞻卬》。箋:“知也。”

壹宥曰不識。——《周禮·司刺》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陶潜《桃花源詩》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孫子·謀攻》

不識有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左傳·成公二年》

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識味(知味);識空便(知趣;識相);識道(知聖道);識義(知義理)

(4) 認識

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王安石《傷仲永》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彆董大》

(5) 又如:識路(認識道路);相識(彼此認識);識丁(認識字);識認(認識)

(6) 賞識

林識拔同郡 王經于民户之中,卒爲民士。—— 陳壽《三國志》

(7) 又如:識鑒(賞識鑒彆);識舉(賞識并舉用);識遇(賞識知遇)

(8) 感覺;識彆;辨彆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樂府詩集·陌上桑》

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9) 又如:識寶太師(受賄的貪官);識主(識貨的買主);識真(識彆真相);識理(辨認和理解)

名詞

(1) 見識;知識

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蘇、囌軾《賈誼論》

非學無以緻疑,非問無以廣識。——清· 劉開《問説》

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明· 高啓《書博鷄者事》

(2) 又如:常識;才識(才能和見識);膽識;才益多者其識遠;識略(見識與謀略);識麵(世麵);識野(個人一瞬間在内心中意識所及的範圍或所能覺知之意念的範圍);識斷(具有見識,并能判斷);識遠(見識遠大)

(3) 佛教用語。思維、認識、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 。如:識神(心識,心靈)

(4) 相知的朋友

异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唐· 劉禹錫《元日感懷》

(5) 思想或意識

阮公雖淪迹,識密鑒亦洞。—— 顏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識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詞

(1) 通“適”。剛才

識見不穀而趨。(剛才看見我却很快躲開了。)——《左傳·成公十六年》

(2) 另見 zhì

zhì

名詞

(1) 旗幟。後作“幟”

京師聞青徐賊衆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錶識,鹹怪异之。——《漢書·王莽傳下》

(2) 古代鍾、鐘 鼎上凸出的文字

廣西土中銅鼓…周圍款識,其圓紋爲古錢,其方文如織簟。——《嶺外代答》

(3) 通“幟”。標記

以龍熊鳥雀爲識。——《寶刀賦序》

(4) 又如:標識(標志)

動詞

(1) 加上標記。後作“志”

識以柳枝,命本部涉濟。——《金史》

(2) 又如:識彆(加上標記使有區彆)

(3) 通“志”。記住

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

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文鏤無款哀。——《史記·孝武紀》

以計識其人衆畜牧。——《漢書·匈奴傳上》。師古曰:“識亦記也。”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論語·子張》

(4) 又如:識念(記憶);博聞强識

(5) 另見 shí

英文翻译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z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t7 [梅县腔] shit7 [海陆丰腔] shit7 zhi5 [客英字典] shit7 zh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sid5 [宝安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it7 zih5 [东莞腔] sit7 [陆丰腔] sh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職吏去聲開口三等cjih/tjiohtɕĭə
bié,biè [bie]
部首: 208
笔画: 7
五笔: KL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RSLN
四角: 62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冎( guǎ),从刀。“冎”,《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本义:分解)

(2) 同本义

别,分解也。——《说文》

桀之力,别觡伸钩。——《淮南子·主术训》

(3) 又如:别割(分割);别产(分割家产;分家);别国(从一国分化而成的国家;现常指别的国家)

(4) 分离;分开;分出

岷山导 江,东别为 沱。——《书·禹贡》

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汉书·张禹传》

有别券者几何家?——《管子·问》。注:“别券,谓分契也。”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别疏(分离疏远);别宥(除去蒙蔽。指排除主观成见);别脚(破绽)

(6) 区分;辨别

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荀子·君道》

我又欲与若别之。——《列子·杨朱》

如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南朝梁· 范缜《神灭论》

(7) 又如:鉴别(辨别);分门别类;别白(分别明白。明辨);别族(区别氏族)

(8) 离别;告别

余既不难夫难别兮。——屈原《离骚》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自君别我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10) 又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别”的时间长;“离”的时间短。)

别君去兮何时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 又如:告别(离别;告辞);话别(别离前在一块儿谈话);别情(离别之情);别绪(离别时的情感)

(12) 送别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唐·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3) 又如:别筵(送别的宴会);别敬(旧时送别时赠钱名目之一)

(14) 用别针等把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上 。如:把玫瑰花别在衣服上;把表格别在一起

(15) 扭、转过去

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水浒传》

(16) 又如:别转(扭过去;掉转);别折(折断;拗折)

形容词

(1) 另外的,不同的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徐霞客游记》

(2) 又如:别驾(官名。指州刺吏的佐史。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传车,故称)

(3) 特殊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 又如:别致(新奇,特别,不同寻常);别材(特殊的才能);别真(格外纯真);别趣(趋向各异)

(5) 其他 。如:别兵(官名。别兵曹,掌“胡骑”、“越骑等别种族的兵);别请(佛教用语。即在众多的比丘中,特请一位比丘来供养)

副词

(1) 另外(古代没有“另”字,现代“另、另外”的意义在古书中常用“别”字来表示)

宜别图之。——《资治通鉴》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资治通鉴》

已别有旨。——《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是无难,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又当别论;别有心肠(别有心肝。别有肺肠。另有打算或企图);别置(另行安排);别婚(另娶)

(3) 各;各自

成树之后,树别下子一石。——贾思勰《齐民要术》

死生别处,终始异居。——班固《白虎通》

(4) 又如:别裁(分别裁定,决定取舍);别自(各自);别食(分别进食)

(5) 表示劝阻或禁止 。如:别太悲伤;别自做主张

(6) 表示揣测 。如:他今天不来上班,别是生病了

(7) 另见 biè

英文翻译

separate, other; do not

方言集汇

◎ 粤语:bit6
◎ 客家话:[宝安腔] pet8 [沙头角腔] piet8 [东莞腔] pet8 [陆丰腔] piat8 p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七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皮列薛B開入聲開口三等仙Bbiet/byet

識别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