諠詉
注音
ㄒㄨㄢ ㄋㄠˊ
词语释义
1.亦作"諠呶"。 2.犹喧闹。
词语解释
词语来源
南朝 梁 刘孝标 《东阳金华山栖志》:“酒酣耳热,屡舞喧呶。” 宋 欧阳修 《与范忠文公景仁书》:“其他喧詉,中外所闻,大略如此,故不待烦言。” 清 唐孙华 《端阳后二日邀诸友草堂小集》诗:“眼中耆旧思常见,世上喧呶愿不闻。”
基本解释
亦作“ 喧呶 ”。 犹喧闹。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喧闹
諠议朝廷,不避尊贱。——《南齐书·刘祥传》
于是更置谨直者数百人,以防諠斗于街术。——《魏书·刑罚考》
(2) 又如:諠杂(喧哗嘈杂);諠哗(声大而嘈杂);諠议(大声而嘈杂地议论)
动词
(1) 通“谖”。忘记
諠,忘也,通作谖。——《集韵》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礼记·大学》引《诗》
犹諠已而遗形。——班固《幽通赋》
(2) 又如:諠草(忘忧草);諠己(忘我)
英文翻译
noisy, uproarious; forget
方言集汇
◎ 粤语:hyu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en1 [客英字典] sien1 [台湾四县腔] sien1 [宝安腔] sen1 [梅县腔] sie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en1 [客英字典] sien1 [台湾四县腔] sien1 [宝安腔] sen1 [梅县腔] sie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暄 | 況袁 | 曉 | 元合 | 平聲 | 元 | 合口三等 | 元 | 臻 | hyan/xvan | xĭwɐ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