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言 | 語軒 | 疑 | 元開 | 平聲 | 元 | 開口三等 | 元 | 臻 | ngian | ŋĭɐn |
详细解释
yǒu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尺船(指量力而行);有天无日头(天色已晚);有腿没裤子(形容很穷);有气的死人(比喻人无本事,不起什么作用);有门楹人家(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家;官宦之家)有些头脸(有面子);有怀莫逐(有厚望不能实现);有心计儿(有主意;有心眼);有眼色(有眼力;有眼光);有针线(有主意;有心眼);有字号(有名气的店铺);有出息(有才能;会办事);有口舌(有口才;能言善辩);有生之年(指人活着的岁月);有缘千里来相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4) 存在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小雅》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5) 又如:有想头(有利可图);有讲究(有问题);有肚皮(有默契;有深交);有虞(有误);有等(有些);有偏(心地不公正);有味(有利益;有油水);有间(有区别;不同);有分(有机会;有希望);有服(亲属死后正在服丧期间);有事(隐指有暧昧关系);有首尾(有不正当关系);有神没气(没有生气);有负众望(辜负众人的期望);有差(有区别,不一)
(6) 取得,获得,占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7) 又如:有功(有功劳,有功绩);有根有苗(有根据,有线索);有根有底(有根有据);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灾难共同担当);有娠(怀孕);有理走遍天下(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8) 等候,等待 。如:有程(有期限;有定额);有朝(有朝一日);有期(有一定期限);有时节(有时候);有盼头(有希望;有前途)
(9) 发生,呈现;产生 。如:有忝祖德(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没了祖宗的声誉);有事为荣(出头办事,炫耀权势或钱财);有罪(有犯法的行为;有过错;表示失敬陪礼之辞)
形容词
(1) 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如: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这个措施有地方适用,有地方不适用
(2) 表示不定指 。跟“某”的作用相近。如:有一天他来我家;有人这样说,我可没看见
(3) 表示过去有一段 。如:有一年,有一次,有一回,有一天
副词
(1) 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烦(烦劳。敬辞);“有请”;“有劳”
(2) 相当于“或”。或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孟子·告子上》
词缀
(1) 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舜伐有 苗…汤代有 夏。——《荀子·议兵》
(2) 另见
yòu
(1) 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汉· 贾谊《过秦论》
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清· 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核舟记》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u1 [海陆丰腔] riu1 riu3 [客英字典] ju3 ju1 jiu2 [沙头角腔] jeu1 [台湾四县腔] ju1 ju3 [东莞腔] jiu1 [宝安腔] ju1 jiu1 | ju3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1 yiu4 [陆丰腔] jiu1 [客英字典] j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有 | 云久 | 云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ĭəu | iux/hiov |
详细解释
jǐn
副词
(1) (尽为“儘”和“盡”的简化字)
(2) 尽量,尽可能 。如:尽早;尽分(尽量);尽语(尽量告诉)
(3) 意思同“最”,用在方位词的前面 。如:尽南边;尽前边
(4) 老是;总 。如:尽子(总是;老是)
(5) 〈方〉∶保持某种事情的连续性 。如:他衣服都被汗湿透了,还尽着干呢?这些日子尽下雨
动词
(1) 表示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不得超过 。如:尽着一天把事情处理完
(2) 让先 。如:尽让(谦让);尽着好位子坐;尽好的吃
(3) 任凭,纵使
惟有落红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武衍《宫词》
(4) 又如:尽下(听凭臣下;对臣下放心。帝王宽以待下)
(5) 另见
jìn
形容词
(1)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盡,器中空也。——《说文》
(2) 又如:尽觞(饮尽杯中之酒);尽光(精光。全无剩余)
动词
(1) 竭;完;没有了
尽,竭也,终也。——《广韵》
尽,止也。——《小尔雅》
尽莫不然也。——《墨子经》
固民自尽。——《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
尽信书。——《孟子》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
尽信书。——《孟子》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
攻械尽。——《墨子·公输》
民力尽于无用。——《墨子·七患》
马力尽矣。——《荀子·哀公》
林尽水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雪尽马蹄轻。——唐· 王维《观猎》诗
以尽吾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尽其肉。——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
烧尽北船。——《资治通鉴》
必尽吾力。——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尽言(竭尽其言);尽志(竭尽心志);尽哀(竭尽哀思);尽盘将军(指贪吃的人);尽敬(竭尽敬意)
(3) 达到极限
五帝三王之于乐,尽之矣。——《吕氏春秋·明理》。注:“极也。”
(4) 又如:尽美(极美;完美);尽善(十分完善);尽齿(尽其年寿;指衰老)
(5) 全部用上;全部使出 。如:尽辞(毫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尽醉(尽情醉酒)
(6) 死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聊斋志异》
(7) 又如:尽命(终天年;效死;丧命);尽年(极其天年);尽死(效死);尽绝(绝灭)
(8) 努力完成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荀子·荣辱》。谓:“精于事。”
(9) 又如:尽义务(尽本分,完成自己所应做的事);尽规(竭力谋划)
(10) 追问
当下心中大喜,却故意的尽了那风水几句。——《儿女英雄传》
(11) 消灭;消失
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
介词
(1) 到…底;到…尽头 。如:尽岁(全年;整年);尽世(一辈子);尽日(一整天,一天到晚);尽人(所有的人);尽物(所有之物);尽止(尽头;止境);尽头路(末路;绝路);尽情话(绝情话;无情话);尽古(终古);尽场儿(到头来;自始至终)。又指农历月终。古以农历月终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
(2) 姓
副词
(1) 全部,都
虚实尽知。——《资治通鉴·唐纪》
尽杀其戍卒。
尽杀之。
尽戮之。
(2) 又如:应有尽有;尽净(全部不剩);尽皆(全都;完全);尽实(完全按照实情);尽多(全部,尽皆)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之因6 ,zing6(chĭng) [揭阳]zêng6(chĕng)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而 | 如之 | 日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nji/rio | nʑĭə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m1 [陆丰腔] jim1 [沙头角腔] jim1 [客英字典] jim1 [梅县腔] jim1 [东莞腔] jim1 [宝安腔]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客语拼音字汇] y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音 | 於金 | 影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ʔĭĕm | qim/y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2) 同本义
意,志也。——《说文》
心之所谓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 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中有真意。——晋· 陶渊明《饮酒》
不快我意。——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无意则已。——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蔡伦立意造纸。——《齐民要术》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其意深长。——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文章大意;词不达意。亦指念头,想法。如:意投道合(心意投合,志向一致);意故(意思,缘故);意定(认定);意头(心意;想法);意马(意念的马。比喻意念像野马般奔驰,难以驾驭)
(4) 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管子·君臣下》
(5) 又如:意缓心劳(冀求不执着;三心二意);意足心满(非常满足);意树(喻意念。佛教认为人的一切善果、恶果都由意念所生);意宪(意志,意思);意望(愿望,希望)
(6) 胸怀;内心
除尔贪图,祗慎意业。——《云门颂》
(7) 又如:意业(佛教语。指内心的贪、淫、痴等心理行为);意气超迈(器宇轩昂,抱负远大);意概(气概,胸怀);意会(内心领会)
(8) 情意;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
(9) 又如:意蕊横飞(非常高兴);意得过(过意得去);意孜孜(情意缠绵);意不过(情意上过不去);意分(交情,情分);意好(感情);意孜孜(情意缠绵貌);意性(情态);意情(情意)
(10) 意气; 气势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11) 又如:意大(傲慢);意小(小气,气量小);意局(气度);意脉(气质;情态);意量(气度);意貌(神色);意调(意境);意界(意境,境界)
(12) 意图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楚辞》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聊斋志异·狼三则》
(13) 神情、态度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意少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动词
(1) 思念;放在心上 。如:意悬悬(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意悬(挂念);意顾(挂念)
(2) 意料;猜测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小问》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不意作缘。——清· 周容《芋老人传》
多以意构。——蔡元培《图画》
(3) 又如:意定(猜定);意度(揣测;设想)
(4) 怀疑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梁孝王武传》
(5) 又如:意意似似(意意思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意疑(怀疑);意忌(疑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5 [梅县腔] j5 [宝安腔] ji5 [客英字典] ji5 [海陆丰腔] ri5 [客语拼音字汇] yi4 [东莞腔] ji5 [陆丰腔] ji5 [台湾四县腔] ji5
◎ 潮州话: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意 | 於記 | 影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ʔĭə | qih/ioh |
详细解释
wú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动词
(1)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副词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南无)代词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mó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u2 mo2 vu2 [台湾四县腔] mo2 wu2 [梅县腔] wu2 [海陆丰腔] mo2 wu2 [宝安腔] wu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無 | 武夫 | 明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myo/miu | mĭ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穴,躬声。躬,身体,身在穴下,很窘困。简化字为会意,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本义:穷尽,完结)
(2) 同本义
穷,极也。——《说文》
穷,竟也。——《小尔雅·广诂》
横四海兮焉穷?——《楚辞·九歌·云中君》
赤水穷焉。——《山海经·大荒南经》。注:“流极于此山也。”
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吕氏春秋·下贤》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儒有博学而不穷。——《礼记·儒行》
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
欲穷其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乐亦无穷。——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理屈词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穷形尽致(比喻说话不留余地,毫无保留);穷师远讨(穷竭兵力进行远征);穷兵屯戍(尽全部兵力驻守边疆);无穷(没有穷尽;没有限度);穷了(穷尽,终止);穷生(尽其生年,终生)
(4) 贫穷,缺乏衣食钱财
穷,贫也。——《广雅》
分贫,振穷。——《左传·昭公十四年》
至无有者穷。——《荀子·大略》
穷饿无聊。——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穷酸饿醋(穷酸);穷腮乞脸(穷酸相);穷拉拉(形容很穷);穷滴滴(很穷);穷薄(贫穷;穷困);穷暴(贫穷之极);贫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缺乏);穷通显晦(困窘、亨通、显赫、背晦);穷迫(穷困窘迫);穷厮(对贫穷男子的贱称);穷丁(穷汉。贫穷男子);穷鬼;穷日子;穷达(困穷与显达)
(6) 边远的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陆游《夜读兵书》
(7) 又如:穷城(历尽边城);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穷泽(僻远的水乡)
(8) 特指不得志
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可谓穷矣。
(9) 又如:穷人
(10) 小;浅 。如:穷径(小路);穷流(干涸的河流);穷枝(小枝;末枝);穷波(浅水);穷井(枯井)
(11) 大 。如:穷怒(盛怒);穷溟(传说中的大海);穷观(大观)
(12) 高 。如:穷龄(高龄);穷岫(高山);穷高(到达高处);穷陸(高地);穷崖绝谷(高山深谷)
(13) 破旧;破烂 。如:穷破(陈旧残破)
动词
(1) 寻根究源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说卦》
(2) 又如:穷径(深入研究经籍);穷本(追究本源);穷微(穷究万物的精微道理)
(3) 揭穿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沈括《梦溪笔谈》
名词
(1) 终端;终极
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荀子》
(2) 又如:穷工极巧(极端精巧);穷工极态(极端工巧和富有风致);穷凶(极端凶恶)
(3) 缺陷
此其为术,犹有所穷。——陈亮《酌古论·曹公》
(4) 恶人
上贤而不穷。——《逸周书》。孔晁注:“穷,谓不肖之人。”
(5) 又如:穷固(谓穷凶顽恶);穷凶极虐(极端凶恶暴虐)
(6) 通“躬(
)”。身体注:鞠穷如也。——《仪礼·聘礼》
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荀子·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