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及义

yán bù jí yì [yan bu ji yi]
繁体 言不及義
注音 一ㄢˊ ㄅㄨˋ ㄐ一ˊ 一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言不及义 yánbùjíyì

(1) 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指只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never talk about anything serious;talk frivolously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成语辨析

义;不能写作“意”。

成语用法

言不及义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论语·卫灵公》:“羣居终日,言不及义。”
《魏书·阳固传》:“臣位卑识昧,言不及义,属圣明广访,敢献瞽言。”
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四万万男女同胞、侨胞、异胞之中,有的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的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言不及义的国语词典

只说些无聊话,没有谈到正经的道理。

言不及义的网络释义

言不及义

  • 言不及义,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bù jí yì,形容说话内容无聊或说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成语词典》)。也指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现代汉语词典》)。语出 《论语·魏灵公》。
  • 言不及义的翻译

    俄语: пустые словá <болтáть языком>

    言不及义造句

    此人说话常常言不及义,你别听他的。
    这几个青年整天呆在一起,言不及义,好为事端,早晚要惹祸!
    他说了一大堆,可惜言不及义。
    他不好好读书,在同学中穿梭往来,拉拉扯扯,说话言不及义,大家都讨厌他。
    空谈闲聊言不及义必致穷困;勤劳工作必可致富。
    然思及往事,历历在目,心潮难平,欲写,言不及义,拍案慨叹。
    钱醢之莫名其妙,周阿大言不及义,那人掩饰不住对钱醢之在场的厌烦。
    正事谈得有了结果,心情轻松,便言不及义了。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你一眼就可以识出一个蹩脚的批评家,如果他一开口就言不及义,谈诗人而不谈其诗作。
    后后:这是你想让自己成为一部机器的原因吗?借由不断的复制来抗拒被体系绑架,抗拒言不及义?
    借由不断的复制来抗拒被体系绑架,抗拒言不及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原是人的通病,但是言谈的内容却是男女有别。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大抵皆习于性成,近君子日少,亲小人日多,交友不慎,比匪成群,圣人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正有感于斯。
    夫妻之间开始言不及义,他对我说的话,大多都是。
    ——据随林鸿赴菠萝岛采访的记者透露,得知华蓥此语的那天,林鸿正在与倭寇谈判代表吱吱小次郎谈话,谈着谈着就突然开始言不及义、破口大骂,整整“操”。
    罗克在这几人开始言不及义的对话的时候就悄悄向门外溜去,那句神官大人他可是听得清清楚楚,这是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汉字详情

    yán [yan]
    部首: 713
    笔画: 7
    五笔: YY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MMR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speak, say

    方言集汇

    ◎ 粤语:ji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語軒元開平聲開口三等ngianŋĭɐn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ji]
    部首: 103
    笔画: 3
    五笔: E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HE
    四角: 17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2) 同本义

    及,逮也。——《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 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3)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來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4) 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見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來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 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龄);及瓜而代(指为官任职期满,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结婚年龄);及肩(高仅与肩齐,比喻相差甚远)

    (6) 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 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記》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难(遭到灾难);及祸(遭灾难);及溺呼船(喻祸到临头,求救无及);及身(亲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4) 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词

    (1)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1)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孔子及门徒

    副词

    (1) ——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 ——表示頻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英文翻译

    extend; reach; come up to; and

    方言集汇

    ◎ 粤语:gap6 kap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p8 [陆丰腔] kip8 [梅县腔] kip8 [海陆丰腔] kip8 [客英字典] kip8 [台湾四县腔] kip8 [客语拼音字汇] kib6 [宝安腔] kip8 [东莞腔] ki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其立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gip/gypgʰĭĕp
    [y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Y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
    四角: 400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

    英文翻译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宋本广韵

    言不及义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