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阈
词语释义
视阈
(1) 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从哲学视阈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需要具备理论条件、思维意识条件和现实基础条件等。
2、本文试图就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宗教关系及其发展态势作一探索。
3、从追踪女性心理轨迹的视阈看,作者在真实记录私人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她所属的性别群体的生存本相和心理现实。
4、结论:中药毓明方可改善治疗区相对三维视野视点的平均视阈值,提示其对治疗性视网膜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5、他就在这样一种美学与解释学的独特视阈中提出了一系列有独到见解的美学问题。
6、战争叙事往往被置于启蒙的视阈中,战争的主题往往为启蒙的主题所掩盖。
7、在“空间与结构的结合点”中,可以发掘到大跨结构轻型化的发展趋向,以及这种趋向在生态视阈的深层意旨。
8、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阈下,对称性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权力逐渐加强,联邦政治体制向单一制方向发展;
9、第四部分:态度理论视阈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0、借鉴了解释学的“视阈融合”,主客体在融合中向新的视阈发展,审美超越通过体验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11、第三部分从实践视阈中的主体性和历史视阈中的主体性两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内容,最后说明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变革的意义。
12、在二元对立的哲学视阈中,物质概念是一个高度抽象了的概念,因而它不再是指称现实的物质的概念;
13、大学的文化个性以及制度与文化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文化应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应有视阈。
14、马克思正是以实践为出发点,在对资本全球化社会的反思性批判中使他的现代性视阈得以呈现。
15、在人类学的视阈中,蒙古族审美观念核心和本根是刚性之美。
16、文学的文化批评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阈,但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文本的细致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较为关注的方面。
17、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概括出波斯(伊朗)传统文学的三个文化特性。
18、只有将媒介文化纳入文化批判视阈,才能使媒介受众抵制媒介文化的消极因素。
19、本文在分析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建构主义教学观视阈下的教师角色以及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了探讨。
20、鸟类文化是动物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阈及独特载体。
21、突破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哲学视阈下的创新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
22、在新的知识观视阈下,教师的实践知识至关重要。
23、从远程开放教育的特殊视阈,对美育工作进行重新思索和定位。
24、接受理论视阈下的文学主体之间形成的是交流对话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
25、和谐社会思想的意蕴丰富,从不同角度和视阈出发进行阐释,将得出多种不同的结论。
26、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视阈中,对官僚制的批判和质疑已经汇成了一股思潮。
27、社会资本理论视阈下和谐校园的构建内涵十分丰富。
28、神学视阈中的本雅明研究主要从本雅明的语言论、历史哲学出发,在卡巴拉阐释学的真理探寻方法与“弥赛亚”情结中揭示本雅明的救赎思想;
29、社会互动理论关注情感对互动过程的影响,使情感研究摆脱了个体的束缚,为情感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阈。
30、每一个视阈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当阐释者的视阈和文本的视阈碰到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视阈融合”。
视阈的网络释义
视阈
视阈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 同本义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视瞻(顾盼的目光);视日(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注视太阳);视远步高(高视阔步);视习(见习)
(4) 考察,察看,审察
视其所以。——《论语·为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5) 又如:视师(视察军队);视草(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视药(查看汤药);视荫(观察日影)
(6) 治理,处理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又如:视朝(天子朝临治理政事);视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称“视篆”)
(8) 看待
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视遇(看待,照顾);视同膜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视民如伤(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视为同路人;视伟(看重)
(10) 通“示”。向…表示
指视我。——《汉书·周勃传》
视民不奢。——《汉书·晁错传》。师古曰:“视读曰示。”
视民不恌。——《诗·小雅·鹿鸣》
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11) 又如:视化(显示教化。视,同“示”)
(12) 比照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视秩(比照品级次第)
(14) 效法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书·太甲中》
(15) 又如:视效(仿效;效法)
(16) 接纳
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
(17) 照顾,照看 。如:视护(照看护理);视濯(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视寝(侍寝);视养(照料养育);视候(看望,问安)
(18) 发令 。如:视师(督率军旅);视撝(指挥。视与指通)
名词
(1) 眼;眼力;视线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视流(目光流转,不专注于一物);视躁(目光不定的样子);视端(目光端正)
(3) 水名。即“涀水” 。在河南省叶县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si6 si7(sĭ sī) <旧读>si3(sì)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门槛
阈,门榍也。——《说文》
阈,门限也。——《玉篇》
柣谓之阈。——《尔雅》。注:“阈,门限。”
不践阈。——《礼记·曲礼》
宾入不中门,不履阈。——《礼记·玉藻》
见兄弟不踰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思不出乎门阈。——《汉书·王莽传》
仍增崖而衡阈。——《后汉书·班固传》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论语·乡党》
(2) 又如:阈闱(妇女所居的内室)
(3) 泛指界限或范围 。如:视阈;听阈
(4) 门户;门口
仰瞻城阈,俯惟阙庭。——三国魏· 曹植《应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