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须

yào xū [ yao xu]
繁体 要須
注音 一ㄠˋ ㄒㄨ

词语释义

1.必须;需要。 2.必定;总会。

词语解释

  1. 必须;需要。

    《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天下未寧,要须良臣以镇边境。”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满二石米以外,任意斟裁。然要须米微多,米少酒则不佳。” 宋 李纲 《又与张相公书》:“昨日得报,止遣水军屯 蘄阳 ,要须 九江 有兵与之相照应,乃为得策。”

  2. 必定;总会。

    唐 雍陶 《感兴》诗:“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 宋 苏辙 《病后》诗:“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 清 顾炎武 《祖豫州闻鸡》诗:“岂足占时运,要须振羽翰。”

引证解释

⒈ 必须;需要。

《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天下未寧,要须良臣以镇边境。”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满二石米以外,任意斟裁。然要须米微多,米少酒则不佳。”
宋李纲《又与张相公书》:“昨日得报,止遣水军屯蘄阳,要须九江有兵与之相照应,乃为得策。”

⒉ 必定;总会。

唐雍陶《感兴》诗:“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
宋苏辙《病后》诗:“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
清顾炎武《祖豫州闻鸡》诗:“岂足占时运,要须振羽翰。”

要须的网络释义

要须

  • 要须,汉语拼音yào xū ㄧㄠˋ ㄒㄩ,意思是必须;需要。。
  • 汉字详情

    yào,yāo [yao]
    部首: 615
    笔画: 9
    五笔: SV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WV
    四角: 10404

    详细解释

    yāo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中间象人形,两旁为两手形。表示两手叉腰。本义:人腰)

    (2) “腰”的古字

    昔者,楚灵王好细要。——《墨子》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楚辞》

    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荀子·礼论》

    (3) 又如:要膂(腰和脊骨。比喻重要部位);要章(腰间所佩的印);要支(腰肢)

    (4) 五服之一。古代指离都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的地区 。如:要服(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要荒(要服和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为荒服,泛指远方之国);要蛮(极偏远的蛮荒之地)

    (5) 姓

    动词

    (1) 约请;邀请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晋· 陶潜《桃花源记》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石崇每要客燕集。——《世说新语·汰侈门》

    (2) 又如:要引(邀迎荐举);要约(邀约;邀请)

    (3) 约言。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唐· 崔湜《寒垣行》

    (4) 又如:要约(立盟;立约;约定);要契(契约;盟约)

    (5) 通“徼”( jiǎo)。探求;求取

    不庶几,不要幸。——《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孙星衍云:“要与徼通。”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告子上》。赵岐注:“要,求也。”

    要利之人,犯危何益?——《吕氏春秋·爱类》。高诱注:“要,徼也。”

    (6) 又如:要禄(求取利禄);要福(祈求幸福)

    (7) 通“邀”。拦阻;截击

    使数人要于路。——《孟子·公孙丑下》

    且前日要政, 政徒以老母。——《史记·刺客列传》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8) 又如:要勒(遮拦;阻挡);要御(拦阻控制);要路(拦路;遮道)

    (9) 迎候;迎接 。如:要途(迎于中途);要候(中途等候;迎候);要道(遮道;迎候于路上)

    (10) 约束;禁止 。如:要约(控制;约束);要时(限约时间)

    (11) 通“约”( yuē)。胁迫

    明神洋蠲要盟。——《左传·襄公九年》

    且要盟无质。

    虽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以要晋国之成。——《国语·晋语三》

    (12) 又如:要市(以要挟手段谋取利益或迫使对方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要劫(胁迫劫待)

    (13) 和;会合 。如:要结(结合;邀引交结)

    (14) 审察;核实 。如:要囚(审察囚犯的供辞);要知(书简套语。鉴察,察知)

    (15) 另见 yào

    yào

    名词

    (1) 要点,纲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

    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商君书》

    (2) 又如:纪要(记录要点的文字);扼要(抓住要点);要谛(要义);要窍(要诀;关键的办法);要归(重点所在;要旨);要本(要旨;根本);要端(要点);要令(主旨;要旨);要义(要旨);要机(犹要旨)

    (3) 计数的簿书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

    (4) 又如:要会(会计;簿书)

    (5) 权柄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6) 又如:要贵(犹显贵,权贵);要势(谓权贵的势力。常指居要位有权势者)

    (7) 指重要的地位或职务

    以吾二人久居内要,常有不善之言,恐祸及人,深宜虑之。——《晋书》

    (8) 又如:要道(比喻职位要且有权有势的人)

    (9) 要子 。用麦秆、稻草等临时拧成的绳状物,用来捆麦子、稻子等;捆货物用的或打包用的条状物。如:打要子

    (10) 总要

    要以不能免。——宋· 苏轼《教战守》

    (11) 姓

    要离之刺 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战国策·魏策》

    形容词

    (1) 重要,重大

    增减要语。——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要着(重要的措施或计谋);要囚(重要的囚犯);要局(重要部门);要具(重要的手段);要重(犹重要);要则(重要的准则);要切(重要适切);要月(指农作重要的时令);要言(至言,重要的话);要务(重要的事务);要术(重要的方法和谋略);要最(最重要的事理、事物);要剧(指重要而政事繁忙的职位);要事;要犯

    (3) 简要

    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荀子》

    (4) 又如:要屈(谓简约仪仗、屈尊同众);要括(扼要,简括);要约(简练,精练);要言(言论简扼)

    (5) 地位显要

    北收要害之郡(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要近(显要且能接近天子的官位);要位(显要地位);要显(犹显要。亦指显要之官);要官(显要的职务;重要的官位);要缺(重要的官位)

    (7) 险要,与战略有关的 。如:要会(通道要地);要冲(位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

    动词

    (1) 扼守。谓扼守险要 。如:要衡(处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要壤(指军事上的要地)

    (2) 讨。表示希望将某种事物归自己所有 。如:要钱(玩弄手段捞钱);要嘴吃(谓嘴馋向别人索取食物)

    (3) 想要,希望

    要留清白。——明· 于谦《石灰吟》

    要汝知闻。——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要货(想出卖);要待(想要;待要)

    (5) 使;让;叫

    扫云物以贞观,要万涂而来归。——《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张铣注:“要,犹使也。”

    (6) 应当;必须 。如:要自(应自;须自);要须(必须;需要);要当(自当;应当)

    (7) 即将来临 。如:要下雨了

    (8) 表示比较;估计

    他年纪稍轻一点,脸也要瘦一些。——巴金《家》

    (1)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倘若” 。如:要得(若要);要不价(否则;要不然)

    (2) 表示选择,相当于要么…要么

    (3) 另见 yāo

    英文翻译

    necessary, essential; necessity

    方言集汇

    ◎ 粤语:jiu1 jiu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u1 jeu5 jau1 jau5 [陆丰腔] jau5 [海陆丰腔] rau1 rau5 [宝安腔] jau5 | jau1 [沙头角腔] jau5 [客英字典] jau5 jau1 jeu1 [东莞腔] jau5 jau1 [梅县腔] jau5 [客语拼音字汇] yau1 yau4 yeu1 yeu4 [梅县腔] ja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霄宵A平聲開口三等宵Aʔĭɛuqjeu/ieu
    [xu]
    部首: 616
    笔画: 9
    五笔: E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HMBO
    四角: 2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xié),头,彡( shān),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2)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名词

    (1) 片刻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动词

    (1) 等待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副词

    (1) 终于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1) 相当于“却”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英文翻译

    must, have to, necessary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