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约收购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āo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中间象人形,两旁为两手形。表示两手叉腰。本义:人腰)
(2) “腰”的古字
昔者,楚灵王好细要。——《墨子》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楚辞》
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荀子·礼论》
(3) 又如:要膂(腰和脊骨。比喻重要部位);要章(腰间所佩的印);要支(腰肢)
(4) 五服之一。古代指离都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的地区 。如:要服(古代王畿以外按距离分为五服。相传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为要服);要荒(要服和荒服。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为荒服,泛指远方之国);要蛮(极偏远的蛮荒之地)
(5) 姓
动词
(1) 约请;邀请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晋· 陶潜《桃花源记》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石崇每要客燕集。——《世说新语·汰侈门》
(2) 又如:要引(邀迎荐举);要约(邀约;邀请)
(3) 约言。以明誓的方式就某事作出庄严的承诺或表示某种决心。亦指所订立的誓约、盟约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唐· 崔湜《寒垣行》
(4) 又如:要约(立盟;立约;约定);要契(契约;盟约)
(5) 通“徼”(
)。探求;求取不庶几,不要幸。——《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孙星衍云:“要与徼通。”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告子上》。赵岐注:“要,求也。”
要利之人,犯危何益?——《吕氏春秋·爱类》。高诱注:“要,徼也。”
(6) 又如:要禄(求取利禄);要福(祈求幸福)
(7) 通“邀”。拦阻;截击
使数人要于路。——《孟子·公孙丑下》
且前日要政, 政徒以老母。——《史记·刺客列传》
张良出,要 项伯。——《史记·项羽本纪》
(8) 又如:要勒(遮拦;阻挡);要御(拦阻控制);要路(拦路;遮道)
(9) 迎候;迎接 。如:要途(迎于中途);要候(中途等候;迎候);要道(遮道;迎候于路上)
(10) 约束;禁止 。如:要约(控制;约束);要时(限约时间)
(11) 通“约”(
)。胁迫明神洋蠲要盟。——《左传·襄公九年》
且要盟无质。
虽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以要晋国之成。——《国语·晋语三》
(12) 又如:要市(以要挟手段谋取利益或迫使对方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要劫(胁迫劫待)
(13) 和;会合 。如:要结(结合;邀引交结)
(14) 审察;核实 。如:要囚(审察囚犯的供辞);要知(书简套语。鉴察,察知)
(15) 另见
yào
名词
(1) 要点,纲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
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商君书》
(2) 又如:纪要(记录要点的文字);扼要(抓住要点);要谛(要义);要窍(要诀;关键的办法);要归(重点所在;要旨);要本(要旨;根本);要端(要点);要令(主旨;要旨);要义(要旨);要机(犹要旨)
(3) 计数的簿书
大役与虑,事属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赏诛。——《周礼》。郑玄注:“要者,簿书也。考,谓考较其功。”
(4) 又如:要会(会计;簿书)
(5) 权柄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6) 又如:要贵(犹显贵,权贵);要势(谓权贵的势力。常指居要位有权势者)
(7) 指重要的地位或职务
以吾二人久居内要,常有不善之言,恐祸及人,深宜虑之。——《晋书》
(8) 又如:要道(比喻职位要且有权有势的人)
(9) 要子 。用麦秆、稻草等临时拧成的绳状物,用来捆麦子、稻子等;捆货物用的或打包用的条状物。如:打要子
(10) 总要
要以不能免。——宋· 苏轼《教战守》
(11) 姓
要离之刺 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战国策·魏策》
形容词
(1) 重要,重大
增减要语。——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要着(重要的措施或计谋);要囚(重要的囚犯);要局(重要部门);要具(重要的手段);要重(犹重要);要则(重要的准则);要切(重要适切);要月(指农作重要的时令);要言(至言,重要的话);要务(重要的事务);要术(重要的方法和谋略);要最(最重要的事理、事物);要剧(指重要而政事繁忙的职位);要事;要犯
(3) 简要
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荀子》
(4) 又如:要屈(谓简约仪仗、屈尊同众);要括(扼要,简括);要约(简练,精练);要言(言论简扼)
(5) 地位显要
北收要害之郡(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要近(显要且能接近天子的官位);要位(显要地位);要显(犹显要。亦指显要之官);要官(显要的职务;重要的官位);要缺(重要的官位)
(7) 险要,与战略有关的 。如:要会(通道要地);要冲(位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
动词
(1) 扼守。谓扼守险要 。如:要衡(处在交通要道的形胜之地);要壤(指军事上的要地)
(2) 讨。表示希望将某种事物归自己所有 。如:要钱(玩弄手段捞钱);要嘴吃(谓嘴馋向别人索取食物)
(3) 想要,希望
要留清白。——明· 于谦《石灰吟》
要汝知闻。——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要货(想出卖);要待(想要;待要)
(5) 使;让;叫
扫云物以贞观,要万涂而来归。——《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张铣注:“要,犹使也。”
(6) 应当;必须 。如:要自(应自;须自);要须(必须;需要);要当(自当;应当)
(7) 即将来临 。如:要下雨了
(8) 表示比较;估计
他年纪稍轻一点,脸也要瘦一些。——巴金《家》
(1) 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倘若” 。如:要得(若要);要不价(否则;要不然)
(2) 表示选择,相当于要么…要么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u1 jeu5 jau1 jau5 [陆丰腔] jau5 [海陆丰腔] rau1 rau5 [宝安腔] jau5 | jau1 [沙头角腔] jau5 [客英字典] jau5 jau1 jeu1 [东莞腔] jau5 jau1 [梅县腔] jau5 [客语拼音字汇] yau1 yau4 yeu1 yeu4 [梅县腔] j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要 | 於霄 | 影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效 | 宵A | ʔĭɛu | qjeu/ieu |
详细解释
yāo
动词
(1)用秤称物 。如:给我约二斤肉。
(2)另见
yuē
名词
(1) (形声。从糸(
),勺声。糸是细丝,有缠束作用。本义:绳索)(2) 同本义
人寻约。——《左传》注
(3) 又如:寻约(八尺长的绳子)
(4) 共同商定的事,共同议定要遵守的条文 。如:约儿(字据;契约);和约;契约;条约如:约法三章。
(5) 盟约;相期的诺言
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约酬(契约,文券)
(7) 姓
动词
(1) 缠束;环束
约之阁阁。——《诗·小雅·斯干》
约,缠束也。——《说文》
凡任索约。——《考工记·匠人》。注:“缩也。”
约绥约辔。——《仪礼·既夕礼》
约车治装。——《战国策·齐策四》
约车骑百乘。——《史记·魏公子列传》
银蒜又垂碧户中,樱桃花下约帘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 又如:约指(环束于指);约臂(戴在手臂上的环形装饰品)
(3) 约定,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共同应遵守的条件
约为婚姻。——《史记·项羽本纪》
与诸将约曰。
不敢稍逾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必如约。——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相约(相互约定);预约(预先约定);约分鸿沟(楚汉相争,双方曾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约信(用言辞订立相互信守之约定)
(5) 邀请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6) 又如:约交(缔交);约结(结交;邀结);约从(邀约合纵)
(7) 束缚,约束
言语之约束也。——《周礼·司约》注
约我以礼。——《论语》
(8) 又如:约己(约束自己);约身(约束自身);约礼(用礼约束自己)
(9) 阻止;阻拦 。如:约拦(约栏。阻挡;阻拦);约住(止住;停住);约水(拦水)
(10) 少;省减;简约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待人也轻以约。——唐· 韩愈《原毁》
以约失之者鲜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1) 又如:约薄(刻薄);约省(减省;简约);约损(减省;俭约);约节(简约;节俭);约俭(简约省俭)
(12) 置办;配备 。如:约车(备车)
(13) 求取 。如:约功(求取功名)
(14) 估量
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约烧房铺数百间。——《广东军务记》
(15) 又如:约末(约莫);约料(估计;料想);约度(估计;衡量);约谅(料想;忖度)
(16) 涂饰 。如:约黄(涂饰黄色)
副词
大概 。如:约有五十人;约迭(粗略估计);约计(约略计算)
形容词
(1) 贫困 。如:约居(居于贫困)
(2) 简要
读书一事,要由博而返之约,总以心得为主。——《儒林外史》
博而不杂,约而不漏。——《文史通义》
(3) 又如:约简(俭约简易);约艳(简洁华丽)
(4) 卑微;卑下 。如:约辞(卑下的言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收( )声)(2) 同本义
收,捕也。——《说文》
女反收之。——《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武,而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收领(捉拿);收系(逮捕下狱);收付(拘捕罪犯,交付办案);收考(拘捕考问);收夷(捕杀);收劾(拘捕弹劾);收案(拘捕案问);收掩(收捕);收执(捉拿);收禁(拘押监禁);收领(拘禁)
(4) 收拾;收取
收,取也。——《广雅》
收以奔褒。——《国语·郑语》。注:“取也。”
勤者有事则收之。——《礼记·玉藻》。疏:“谓敛持在手。”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古来白骨无人收。——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收发报;收信;收什(收拾);收局(收拾局面);收捉(方言。收拾;修建);收略(收拾;安排);收解(当铺收进的抵押品)
(6) 聚集;收集
收,敛也。——《小尔雅》
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传:“聚也。”
既蜡而收。——《仪记·郊特牲》。注:“谓收敛积聚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宋· 王安石《伤仲永》
(7) 又如:收括(聚集;约束);收藉(聚集;收集)
(8) 收容;接受
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 李白《赠崔郎中宗之》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9) 又如:收小的(接生);收管(接收囚犯后签的回执)
(10) 收获;收割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1) 又如:收田(收割农田的作物)
(12) 使中断、停顿或终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3) 又如:收功(止息功能);收泪;收科(收场;圆场);收逢(收场;罢休);收煞(收场;结局);收成结果(送上死路);收驩(停止作乐);收声(止声;销声);收计(关闭清点)
(14) 征收
收租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收田租亩四升。——曹操《抑兼并令》
收取其钱得数百万。——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5) 又如:收租;收税
(16) 收回;收缴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汉· 贾谊《过秦论》
(17) 又如:收掌(科举考试的办事人员。外收掌负责收卷;内收掌负责把试卷分给各房房官)
(18) 收藏;保存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19) 占取
秦将 王翦破 赵,虏 赵王,尽收其地。——《战国策·燕策》
(20) 收回;收复
攻大泽乡,收而攻 蕲。——《史记·陈涉世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名词
(1) 收获;收成
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亩之收不过百担。——晁错《论贵粟疏》
(2) 又如:丰收;欠收;颗粒无收
(3) 收藏品
燕、 赵之收藏。—— 杜牧《阿房宫赋》
(4) 收入 。如:收支
(5) 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即车轸
(6) 夏代冠名
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史记·五帝本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iu1 [台湾四县腔] su1 [梅县腔] shu1 shiu1 [陆丰腔] shiu1 [客语拼音字汇] su1 [海陆丰腔] shiu1 [客英字典] shiu1 [沙头角腔] su1 [宝安腔] su1 s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收 | 式州 | 書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sju/sjou | ɕĭə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悬赏征求)
(2) 同本义
购,以财有所求也。——《说文》
购,偿也。——《广雅·释言》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史记·项羽本纪》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购求(设置奖金以捉捕犯人);购问(悬赏征询);购募(悬赏募求);购悬(悬赏缉拿)
(4) 原指用重金收买,后泛指买
帝方博购王羲之贴。——《旧唐书·褚遂良传》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购求(寻求购买);购粮;购房;购地;赊购;购辑(购买收集);购请(购买)
(6) 通“媾”。讲和
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 秦。——《史记·韩世家》
(7) 又如:购于秦(与秦国媾和;向秦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