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2) 同本义
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敦煌曲子词集》
(3) 又如:西迟(游息,流连。同栖迟)
(4) 往西走;向西去
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
从小丘西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又如:西上(向西去);西驾(皇帝的车驾西行);西夕(太阳西下而天黑)
名词
(1) 方位词。日落的方向,西方
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说文》
王用享于西山。——《易·随》
宅西。——《书·尧典》
以白琥礼西方。——《周礼·大宗伯》
赵王因起兵南戍 韩梁之西边。——《战国策·赵策一》
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仪礼·丧服》
(2) 又如:西班(武官。唐凡朝会,武官班于西);各奔西东(各奔前程);西帮(经营钱庄业的山西人);西都(古指洛阳);西裔(西部边远地区);西牛贺洲(佛经中四大部洲之一,在西方)
(3) 古称西边的邻国
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 唐· 皎然《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
(4) 又如:西僧(西蕃僧人);西人(宋时指西夏人)
(5) 现代我国称欧美为“西洋”或“泰西”,简称“西”
初中西不睦,地方官出示,禁止华人受雇外洋,供其服役。—— 清· 夏燮《粤民义师记》
(6) 又如:西珠(西洋商人贩运到中国来的珍珠);西番柿子(番茄)
(7) 西天的简称。佛经中指佛祖所在之处为极乐世界,也叫“西天” 。如:西土(指佛教发源地印度。印度古称天竺,因在中国之西,故称);西方净土(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8) 复姓。如:西乞;西王;西宫;西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i1 [台湾四县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海陆丰腔] si1 [陆丰腔] si1 [沙头角腔] si1 [东莞腔] si1 [梅县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xi1
◎ 潮州话:sa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西 | 先稽 | 心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siei | se/sei |
详细解释
cáng
动词
(1) (形声,臧声。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
(2) 储积,收藏
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墨子·三辩》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矿藏;收藏(收集保藏)
(4) 隐匿
藏,匿也。——《说文新附》
慢藏海盗。——《易·系辞上》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藏掩(遮盖,隐瞒);藏拙(因怕丢丑而不显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见);藏娇(把娇娃藏起来。指娶妾别居);藏名(隐匿名声)
(6) 怀有 。如:包藏;藏怒(怀藏怒火;怀恨于心)
zàng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ong2 [客英字典] cong2 [台湾四县腔] cong2 cong5 [陆丰腔] cong3 [海陆丰腔] cong2 cong6 [梅县腔] cong2 cong5 [客语拼音字汇] cong2 cong4 [东莞腔] cong2 cong5 [宝安腔] cong2 | cong3 [梅县腔] c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藏 | 昨郎 | 從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dzʰɑŋ | zang/dz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于声。本义:植物名。俗称“芋艿”)
(2) 同本义
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说文》
士卒食芋菽。——《史记·项羽本纪》
其实葵菹芋。——《仪礼·士丧礼》
(3) 又如:芋火(煨芋的炭火);芋渠(大芋头。同“芋魁”);芋荷(芋艿。因其叶似荷,故名。南方称芋头的叶及柄为芋荷);芋火(煨芋之火);芋郎君(抟芋酥作人形的食品);芋魁(芋的块茎。泛指薯类植物的块茎);芋魁豆饭(喻食物粗劣)
(4) 泛指薯类植物 。如:山芋;洋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wu6 ri6 [客英字典] vu3 [台湾四县腔] wu5 ji5 [陆丰腔] wu6 [东莞腔] wu3 [宝安腔] wu3 [客语拼音字汇] vu4 [梅县腔] j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于 | 羽俱 | 云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ĭu | yo/hi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阑(
)声。本义:兰草,即泽兰)(2) 同本义
蘭,香草也。——《说文》
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兰槐之根是为芷。——《荀子·劝学》
(3) 泽兰属植物的泛称,属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中湿地,花紫红色,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人所谓的兰,大抵指此而言,不是指兰科的兰。如:兰臭(朋友相契。引申为友情);兰麝(兰草和麝香。都是高贵的香料,古时用来薰香)
(4) 兰花 。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观赏植物。如:兰英(兰花);兰香(兰花香味);兰生(形容酒的香淳如兰花开放。芬芳四溢。后引申为引酒名)
(5) 兰属植物的泛称 。如:长叶兰;多花兰;素心兰;建兰;墨兰
(6) 即“春兰”。亦称“兰花”、“山兰”、“草兰”、“朵朵香” 。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簇生、肉质、圆柱形,叶线形、革质,早春由叶丛间抽生多数花茎,每茎顶开一花,花淡黄绿色、清香,供观赏
(7) 古指木兰 。如:兰桨(用木兰制成的桨。代指船);兰舟(木兰舟。亦用为小舟的美称);兰棹(兰舟)
(8) 兵器架
武库禁兵,设地蘭锜。——汉· 张衡《西京赋》
(9) 又如:兰盾(放置兵器的架子)
(10) 假借为“栏”。栏杆
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蘭。——《汉书·王莽传中》
(11) 假借为“籣”。盛弩矢之袋,形如木桶
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管子·小匡》
(12) 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