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犹言剪烛西窗。指亲友聚谈。语出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明 陈汝元 《金莲记·便省》:“待归来细问当年事,有谁念残香冷腻,共话却潦倒西窗翦烛时。”
西窗翦烛的国语词典
与亲友于夜晚聚谈。参见「剪烛西窗」条。
西窗翦烛的网络释义
西窗翦烛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2) 同本义
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敦煌曲子词集》
(3) 又如:西迟(游息,流连。同栖迟)
(4) 往西走;向西去
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
从小丘西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又如:西上(向西去);西驾(皇帝的车驾西行);西夕(太阳西下而天黑)
名词
(1) 方位词。日落的方向,西方
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说文》
王用享于西山。——《易·随》
宅西。——《书·尧典》
以白琥礼西方。——《周礼·大宗伯》
赵王因起兵南戍 韩梁之西边。——《战国策·赵策一》
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仪礼·丧服》
(2) 又如:西班(武官。唐凡朝会,武官班于西);各奔西东(各奔前程);西帮(经营钱庄业的山西人);西都(古指洛阳);西裔(西部边远地区);西牛贺洲(佛经中四大部洲之一,在西方)
(3) 古称西边的邻国
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 唐· 皎然《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
(4) 又如:西僧(西蕃僧人);西人(宋时指西夏人)
(5) 现代我国称欧美为“西洋”或“泰西”,简称“西”
初中西不睦,地方官出示,禁止华人受雇外洋,供其服役。—— 清· 夏燮《粤民义师记》
(6) 又如:西珠(西洋商人贩运到中国来的珍珠);西番柿子(番茄)
(7) 西天的简称。佛经中指佛祖所在之处为极乐世界,也叫“西天” 。如:西土(指佛教发源地印度。印度古称天竺,因在中国之西,故称);西方净土(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8) 复姓。如:西乞;西王;西宫;西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i1 [台湾四县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海陆丰腔] si1 [陆丰腔] si1 [沙头角腔] si1 [东莞腔] si1 [梅县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xi1
◎ 潮州话:sa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西 | 先稽 | 心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siei | se/se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从穴,囱(
)声。“窗”本作“囱”( ),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个洞,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来灶突也叫“囱”)。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本义:天窗)(2) 同本义。也作“囱” 。泛指房屋、车船上通气透光的洞口
囱,在墙曰牅,在屋曰囱。窗,或从穴。——《说文》
四旁两夹窗。——《考工记·匠人》。注:“窗助户为明。”
天窗绮疎。——王逸《鲁灵光殿赋》
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论衡·别通》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归有光《项脊轩志》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北朝乐府《木兰诗》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窗下(窗户下;上学读书);窗友(旧时指塾中同学);窗格(有格子的窗户;又称窗槅);窗子眼(窗格子);窗下功夫(指学问)
(4) ∶一种小的开口,尤指在中耳与内耳之间的骨上有膜覆盖的两个小口之一 。如:前庭窗;蜗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cung1 [客语拼音字汇] cung1 [海陆丰腔] cung1 [客英字典] cung1 [台湾四县腔] cung1 [宝安腔] cung1 [东莞腔] cong1 [梅县腔] c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囪 | 楚江 | 初 | 江 | 平聲 | 江 | 開口二等 | 江 | 江 | ʧʰɔŋ | chrung/cheo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初生的羽毛
翦,羽初生也。一曰矢羽。——《说文》。王筠注:“翦者谓新生之羽,整齐之状也。” 段玉裁注:“羽初生如前齐也。前,古之翦字。”
(2) 姓。
动词
(1) 剪整齐
实始翦商。——《诗·鲁颂·閟宫》
翦,齐也。——《释言》
茅茨不翦。——《韩非子·五蠹》
(2) 又如:翦缀(裁剪缝纫);翦发(修剪头发);翦灯(修剪灯芯。后常指夜谈)
(3) 割截;杀戮
不翦其类也。——《礼记·文王世子》。注:“割截也。”
(4) 又如:翦刈(铲除);翦草除根(比喻彻底清除,不留后患);翦翎(剪除羽翎。常以喻因受羁缚,才能不得伸展);翦棘(斩除荆棘)
(5) 歼灭 。如:剪除(消灭);剪翕(剪灭)
(6) 削减
毋是翦弃。——《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削也。”
卫人翦 夏戊。——《左传·哀公十一年》。注:“削其爵邑也。”
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翦,削也。”
(7) 又如:翦抑(削弱;压制);翦弱(削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ien3 [陆丰腔] tsian1 [台湾四县腔] zien3 [宝安腔] zen3 [客英字典] zien3 [梅县腔] zien3 [客语拼音字汇] ji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翦 | 即淺 | 精 | 仙A開 | 上聲 | 銑 | 開口三等 | 仙A | 山 | cienx/zieen | tsĭɛ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2) 同本义
烛,庭燎大烛也。——《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执烛于西阶上。——《仪礼·燕礼》
共坟烛庭燎。——《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
独不见跋。——《礼记·曲礼》
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仪礼·士丧礼》注
举烛者,尚明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陆游《雪夜感旧》
(3) 又如:烛火(火炬,火把);烛炬(指火炬或蜡烛)
(4) 蜡烛(始于唐代)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李商隐《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杜牧《初冬夜饮》
(5) 又如:烛信(插蜡烛用的签子);烛奴(雕刻成人形的烛台;泛指一般烛台);烛心(蜡烛中心用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
(6) 姓
动词
(1) 照;照亮
夫日,兼烛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上》
望见青枫城里火光烛天。——《儒林外史》
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明烛南天。——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烛银(精光闪耀的银子);烛天(照耀天空)烛明(照亮);烛夜(照亮黑夜);烛幽(照亮昏暗);烛远(光照远方);烛临(由上向下照射)
(3) 洞察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子·孤愤》
(4) 又如:烛知(明察洞悉);烛物(明察事物);烛微(观察入微);烛察(明察,洞察);烛鉴(明鉴,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