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儒

xī rú [ xi ru]
注音 ㄒ一 ㄖㄨˊ

词语释义

1.旧称欧美的学者。

词语解释

  1. 旧称 欧 美 的学者。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五:“﹝ 利玛竇 ﹞出自鸣鐘、千里镜诸器示人,咸大惊,号为西儒。” 清 王韬 《论日报》:“华地之行日报而出之以华字者,则自西儒 马礼逊 始。”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八》:“于是从那两样旧称呼以外,别想了一样新号:‘西哲’,或曰‘西儒’。”

引证解释

⒈ 旧称欧美的学者。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五:“﹝利玛竇﹞出自鸣鐘、千里镜诸器示人,咸大惊,号为西儒。”
清王韬《论日报》:“华地之行日报而出之以华字者,则自西儒马礼逊始。”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八》:“于是从那两样旧称呼以外,别想了一样新号:‘西哲’,或曰‘西儒’。”

西儒的网络释义

西儒

  • 词语:西儒
  • 拼音:xī rú
  • 释义:旧称欧美的学者。
  • 出处: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五:“﹝ 利玛窦 ﹞出自鸣钟、千里镜诸器示人,咸大惊,号为西儒。”
  • 清 王韬 《论日报》:“华地之行日报而出之以华字者,则自西儒马礼逊 始。”
  •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八》:“于是从那两样旧称呼以外,别想了一样新号:‘西哲’,或曰‘西儒’。”
  • 汉字详情

    [xi]
    部首: 615
    笔画: 6
    五笔: SGH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CW
    四角: 106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2) 同本义

    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敦煌曲子词集》

    (3) 又如:西迟(游息,流连。同栖迟)

    (4) 往西走;向西去

    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

    从小丘西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又如:西上(向西去);西驾(皇帝的车驾西行);西夕(太阳西下而天黑)

    名词

    (1) 方位词。日落的方向,西方

    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说文》

    王用享于西山。——《易·随》

    宅西。——《书·尧典》

    以白琥礼西方。——《周礼·大宗伯》

    赵王因起兵南戍 韩梁之西边。——《战国策·赵策一》

    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仪礼·丧服》

    (2) 又如:西班(武官。唐凡朝会,武官班于西);各奔西东(各奔前程);西帮(经营钱庄业的山西人);西都(古指洛阳);西裔(西部边远地区);西牛贺洲(佛经中四大部洲之一,在西方)

    (3) 古称西边的邻国

    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 唐· 皎然《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

    (4) 又如:西僧(西蕃僧人);西人(宋时指西夏人)

    (5) 现代我国称欧美为“西洋”或“泰西”,简称“西”

    初中西不睦,地方官出示,禁止华人受雇外洋,供其服役。—— 清· 夏燮《粤民义师记》

    (6) 又如:西珠(西洋商人贩运到中国来的珍珠);西番柿子(番茄)

    (7) 西天的简称。佛经中指佛祖所在之处为极乐世界,也叫“西天” 。如:西土(指佛教发源地印度。印度古称天竺,因在中国之西,故称);西方净土(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8) 复姓。如:西乞;西王;西宫;西郭

    英文翻译

    west(ern); westward, occid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ai1
    ◎ 客家话:[宝安腔] si1 [台湾四县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海陆丰腔] si1 [陆丰腔] si1 [沙头角腔] si1 [东莞腔] si1 [梅县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xi1
    ◎ 潮州话:sa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西先稽齊開平聲開口四等sieise/sei
    [ru]
    部首: 221
    笔画: 16
    五笔: WFD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MBB
    四角: 21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3) 又如:儒师;儒仙

    (4)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5)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6)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7)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8)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形容词

    (1) 通“懦”。懦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2)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3) 愚昧无知的

    儒,愚也。——《广雅》

    (4) 通“濡”。缓慢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5)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英文翻译

    Confucian scholar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梅县腔] j2 [东莞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ji3 [海陆丰腔] ri2 [宝安腔] j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人朱平聲合口三等njyo/runʑ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