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緥

qiǎng bǎo [ qiang bao]
注音 ㄑ一ㄤˇ ㄅㄠˇ

词语释义

襁緥 qiǎng bǎo

(1) 襁保,襁葆。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指婴儿包

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后汉书·桓郁传》
swadding clothes

词语解释

  1. 亦作“繈褓”。亦作“繈保”。亦作“繈葆”。

    1.背负幼儿的布带和布兜。《吕氏春秋·直谏》:“不穀免衣繦緥而齿於诸侯。”《汉书·卫青传》:“臣 青 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劳,上幸裂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文选·嵇康<幽愤诗>》:“哀煢靡识,越在繦緥。” 李善 注:“ 张华 《博物志》曰:‘繦,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丈二,以约小儿於背上。’ 韦昭 《汉书注》曰:‘緥,若今时小儿腹衣。’”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帝崩, 冲帝 始在繦褓。”

  2. 指幼儿。

    《管子·五行》:“毋傅速,亡伤繦褓。” 尹知章 注:“繦褓之婴孩无得伤损也。”《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是以业隆於繦緥,而崇冠於二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繦褓”。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繦褓,谓 成王 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作“繦保”。《新唐书·吉温传》:“初, 慎矜 客 史敬忠 与 温 父善,见 温 繦葆时。” 明 高攀龙 《李贞母墓志铭》:“吾繦緥失母,而母为吾母;吾弱冠失父,母为吾父。”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繈褓”。亦作“繈保”。亦作“繈葆”。 背负幼儿的布带和布兜。

《吕氏春秋·直谏》:“不穀免衣繦緥而齿於诸侯。”
《汉书·卫青传》:“臣青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劳,上幸裂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
《文选·嵇康<幽愤诗>》:“哀煢靡识,越在繦緥。”
李善注:“张华《博物志》曰:‘繦,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丈二,以约小儿於背上。’ 韦昭《汉书注》曰:‘緥,若今时小儿腹衣。’”
清俞樾《小浮梅闲话》:“帝崩, 冲帝始在繦褓。”

⒉ 指幼儿。

《管子·五行》:“毋傅速,亡伤繦褓。”
尹知章注:“繦褓之婴孩无得伤损也。”
《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是以业隆於繦緥,而崇冠於二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繦褓”。 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繦褓,谓成王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作“繦保”。 《新唐书·吉温传》:“初, 慎矜客史敬忠与温父善,见温繦葆时。”
明高攀龙《李贞母墓志铭》:“吾繦緥失母,而母为吾母;吾弱冠失父,母为吾父。”

襁緥的网络释义

襁緥

  • 襁緥是中国汉语里的词语,亦作“繈褓”。亦作“繈保”。亦作“繈葆”。
  • 汉字详情

    qiǎng [qiang]
    部首: 525
    笔画: 17
    五笔: PUXJ
    五行:
    仓颉: LNII
    四角: 3623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强声。本义:婴儿的被子或布幅)

    (2) 同本义

    襁,负儿衣也。——《说文》

    曾孙虽在襁褓。——《汉书·宣帝纪》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

    (3) 又如:襁抱(同襁褓,背婴儿用的布幅或系带);襁负(以布幅包裹幼儿于背上);襁褓物(指婴儿)

    (4) 泛指绳索 。如:襁属(像绳索相连般的接连不断)

    (5) 古代一种捕捉老虎的器械

    又有设襁胶布制虎法。——方以智《物理小识》

    英文翻译

    swaddling clothes

    方言集汇

    ◎ 粤语:koeng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ong3 [海陆丰腔] giong3 [梅县腔] giong3 [台湾四县腔] gio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兩陽開上聲開口三等kĭaŋkiangx/kiank
    bǎo [bao]
    部首: 628
    笔画: 15
    五笔: XWKS
    仓颉: VFORD
    四角: 26994

    英文翻译

    swaddling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o3 bau3 [客英字典] bau3 [海陆丰腔] bo3 bau3 [梅县腔] bau3
    ◎ 潮州话:b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抱上聲開口一等pɑupaux/p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