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从

xí cóng [ xi cong]
繁体 襲從
注音 ㄒ一ˊ ㄘㄨㄥˊ

词语释义

1.谓两者和同相合。

词语解释

  1. 谓两者和同相合。

    《书·大禹谟》:“龟筮协从。” 汉 蔡邕 《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於是公乃为辞,昭(告)先考,然后卜定宅兆,龟筮袭从,遂营窀穸之事,举封树之礼。”

引证解释

⒈ 谓两者和同相合。

《书·大禹谟》:“龟筮协从。”
汉蔡邕《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於是公乃为辞,昭(告)先考,然后卜定宅兆,龟筮袭从,遂营窀穸之事,举封树之礼。”

袭从的网络释义

袭从

  • 袭从,读音为xí cóng ㄒㄧˊ ㄘㄨㄙˊ,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两者和同相合。
  • 汉字详情

    [xi]
    部首: 623
    笔画: 11
    五笔: DXYE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PYHV
    四角: 437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从两“龙”( )省声。本义: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2) 同本义

    袭,左衽袍也。——《说文》。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仪礼·士丧礼》。郑玄注:“袭事,谓衣服也。”

    (3) 又如:袭衣(尸衣;也指古代行礼时穿在裼衣外面的上衣);袭玩(衣着器用)

    (4) 姓

    量词

    (1) 衣一套为一袭

    赐衣被一袭。——《汉书·昭帝纪》。注:“一称也。犹今一副。

    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袈衣一袭,止用一两。——《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2) 又如:袭衣(成套衣服);袭衣兼食(成套衣服,多盘菜肴。谓生活优裕)

    (3) 层,重

    棺椁数袭。——《吕氏春秋》

    动词

    (1) 因袭,照旧搬用

    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韩非子·孤愤》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兴,仍袭 秦制。——《后汉书·宦官传论》

    袭译欧西人之言。——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沿袭(依照旧传统办理);袭因(依照旧例);袭迹(依照前人的遗迹)

    (3) 继承

    世官九等,皆有袭职,有替职。——《明史·职官志一》

    贲瑞早已辞世, 贲玺依例袭了侯爵。——《一层楼》

    (4) 又如:世袭(指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袭职(继承官职);袭位

    (5) 重复

    赵孟曰:“吾卜于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行也。”——《左传·哀公十年》。 杜预注:“袭,重也。”

    (6) 又如:袭吉(卜若不吉则止,不可因而重卜;重卜而得吉,叫做“袭吉”)

    (7) 调合;合

    天地比,齐秦袭。——《荀子》

    (8) 又如:袭从(言两者相合);袭然(合一的样子)

    (9) 袭击,乘其不备,偷偷地进攻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掩人不备,行不假途,人衔枚,马勒缰,昼伏夜行,为袭也。——《白虎通·诛伐》

    城上早插蜀兵旗号:原来已被 魏延袭了。——《三国演义》

    慧室袭月。——《战国策·魏策》

    荆人欲袭 宋。——《吕氏春秋·察今》

    恐汉袭之。——《汉书·李广苏建》

    谋袭蔡州。——《资治通鉴·唐纪》

    率众袭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0) 又如:偷袭;奔袭;侵袭;奇袭;夜袭;空袭

    (11) 衣上加衣

    寒不敢袭,痒不敢搔。——《礼记》

    (12) 穿衣

    衣尸曰袭。袭,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释名·释丧制》

    (13) 又如:袭尸(为死者穿衣);袭朝服

    (14) 盖

    张甲乙而袭翠被。——张衡《西京赋》

    (15) 又如:袭裘(古代盛礼时,掩上裼衣而不使羔裘见于外)

    (16) 触及;熏染;侵袭

    芳气袭人是酒香。——《红楼梦》

    (17) 又如:袭人(侵袭到人。薰人)

    英文翻译

    raid, attack; inherit

    方言集汇

    ◎ 粤语:zaap6

    宋本广韵

    cóng [cong]
    部首: 220
    笔画: 4
    五笔: W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O
    四角: 880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2) 同本义

    従,随行也。——《说文》

    客从拜辱于朝。——《周礼·司仪》

    或从王事。——《易·坤》

    啬人不从。——《易·夏小正》

    从以孙子。——《诗·邶风·击鼓》

    禽兽可羁而从之。——《淮南子·泛论》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从龙(随从帝王创业开国);从学(跟随受学);从骑(骑马随从的人);从嫁(陪嫁的侍婢);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营救落井者)

    (4) 顺从;依从

    不昭不从。——《左传·昭公十一年》

    妇人从人者也。——《礼记·郊特牲》

    从祀先公。——《左传·定公八年》

    (5) 》

    (6) 又如:从权(依从权宜之计);从时(顺合时宜);从允(答应,允许);从服(归附,顺从)

    (7) 参与其事

    故从事于道者。——《老子》。注:“为也。”

    (8) 又如:从戎(参军);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和州郡长官都自设僚属,大多数为“从事”)

    (9) 听从,取法 。如:从法(遵守法令);从听(听从);从谏(听从谏言);从教(听从教导)

    (10) 采取某一种办法或原则 。如:从严,一切从简

    介词

    (1) 自,由 ——用作虚词,表示起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2) 又如:从生(所由产生);从自(自从);从马上猛跌下来

    (3) 〈副〉 素来,一向 。如:从初(当初;先前);从复(重新,再次)

    名词

    (1) 因由

    欲贵其小女,道无从。——《汉书·外戚传》

    (2) 次要的、追随的人或物 。如:从车(次于主车的副车);主从;分别首从

    (3) 堂房亲属

    从祖 从父从母。——《尔雅·释亲》

    (4) 又如:从母(姨母,母亲的姊妹);从女(侄女);从子(侄子);从兄(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

    形容词

    (1) 言词顺畅的

    贵在于意达言从,理归乎正。——《后汉书》

    (2) 次要 。如:从犯

    英文翻译

    from, by, since, whence, thr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4
    ◎ 潮州话:cong5(tshông) zong6(tsŏ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疾容平聲開口三等zyung/dzivngdzʰĭwo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