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裼

qū tì [ qu ti]
注音 ㄑㄨ ㄊ一ˋ

词语释义

谓缘饰袖口。裼,通"緆"。

词语解释

  1. 谓缘饰袖口。裼,通“ 緆 ”。

    《礼记·檀弓上》:“鹿裘衡长袪,袪裼之可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裼,当读为緆。緆,缘也。‘袪裼之’者,谓缘此袪也。《士丧礼记》‘縓綼緆’注曰:‘饰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是緆者,饰裳边也。饰裳之边曰緆,饰袖之边亦得曰緆。袖与裳之边,皆垂而向下者也,故饰边之名得以相同矣。裼、緆古同声,緆,正字也;裼,借字也。”

引证解释

⒈ 谓缘饰袖口。裼,通“緆”。

《礼记·檀弓上》:“鹿裘衡长袪,袪裼之可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裼,当读为緆。緆,缘也。‘袪裼之’者,谓缘此袪也。 《士丧礼记》‘縓綼緆’注曰:‘饰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是緆者,饰裳边也。饰裳之边曰緆,饰袖之边亦得曰緆。袖与裳之边,皆垂而向下者也,故饰边之名得以相同矣。裼、緆古同声,緆,正字也;裼,借字也。”

袪裼的网络释义

袪裼

  • qū tì ㄑㄩ ㄊㄧˋ
  • 袪裼
  • 谓缘饰袖口。裼,通“ 緆 ”。《礼记·檀弓上》:“鹿裘衡长袪,袪裼之可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裼,当读为緆。緆,缘也。‘袪裼之’者,谓缘此袪也。《士丧礼记》‘縓綼緆’注曰:‘饰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是緆者,饰裳边也。饰裳之边曰緆,饰袖之边亦得曰緆。袖与裳之边,皆垂而向下者也,故饰边之名得以相同矣。裼、緆古同声,緆,正字也;裼,借字也。”
  • 汉字详情

    [qu]
    部首: 525
    笔画: 10
    五笔: PUFC
    仓颉: LGI
    四角: 34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去声。本义:衣袖)

    (2) 同本义

    祛,衣袂也。——《说文》

    祛尺二寸。——《礼记·王藻》。按,析言之,则袖曰袂,袖口曰祛。”

    掺执子之祛兮。——《诗·郑风·遵大路》

    羔裘豹祛。——《诗·唐风·羔裘》

    左祛挂于博桑。——《楚辞·哀时命》

    (晋文公)逾垣而走,(寺人)披斩其袪。——《左传》

    (3) 专指袖口 。如:袪裼(缘饰袖口)

    动词

    (1) 撩起

    黼帐袪而结组兮。——傅毅《舞赋》。注:“犹举也。”

    (2) 又如:袪衣(撩起衣服);袪步(举衣而行);袪衣受业(撩起衣服前往受业。形容虚心求教)

    (3) 摆脱,去掉

    童蒙赖焉。用袪其蔽。——蔡邕《郭有道碑文》

    伊余乐好仁,惑袪各亦泯。——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

    (4) 又如:袪除(除去);袪痒(除病);袪荡(清除)

    (5) 分开

    合袪于天地神祗。——《汉书》

    英文翻译

    sleeves; cuff

    方言集汇

    ◎ 粤语:keo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1 [宝安腔] ki1 | [台湾四县腔] ki1 [梅县腔] ki1 ki2 [客英字典]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a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魚平聲開口三等khio/qivkʰĭo
    xī,tì [xi,ti]
    部首: 525
    笔画: 13
    五笔: PUJR
    五行:
    仓颉: LAPH
    四角: 36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婴儿的包被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诗·小雅·斯干》。毛传:“裼,褓也。”

    (2) 另见

    动词

    (1) 脱去衣服露出上身

    裼,袒也。从衣,易声。——《说文》

    裼,脱衣见体也。——《玉篇》

    襢裼暴虎。——《诗·郑风·大叔于田》

    襢裼,肉袒。——《尔雅》

    徒裼以趋敌。——《史记·张仪传》

    闻战,顿足徒裼。——《战国策·初见秦》

    曹君袒裼而观之。——《韩非子·十过》

    (2) 又如:袒裼(袒、裼都指脱去衣服,露出上身,但袒还指脱去衣袖露出上臂,问吉凶露左臂,受刑露右臂);裼袭(古行礼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裘。非盛礼时,以此为敬)

    (3) 脱去外衣露出内衣

    裼降立。——《仪礼·聘礼》

    名词

    (1) 古代加在裘上面的无袖衣

    裘之裼也,见美也。——《礼记·玉藻》

    (2) 另见

    英文翻译

    to take off one's top; divest

    方言集汇

    ◎ 粤语:sik3 tik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t7 [海陆丰腔] sit7 tit7 [梅县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tit7 [陆丰腔] sit7
    ◎ 潮州话:toi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先擊錫開入聲開口四等seks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