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体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降低身分。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自将相公卿宿贵之人,皆争屈体以收礼后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宿当不妨,但少牀榻;不嫌屈体,便可藉藁。”
犹屈膝。指屈服、投降。
《北齐书·颜之推传》:“嗟将相之骨鯁,皆屈体於犬羊。”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请巡按屈体求荣。”
弯曲身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於下,枝错於上。”
引证解释
⒈ 谓降低身分。
引汉桓宽《盐铁论·褒贤》:“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
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自将相公卿宿贵之人,皆争屈体以收礼后辈。”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宿当不妨,但少牀榻;不嫌屈体,便可藉藁。”
⒉ 犹屈膝。指屈服、投降。
引《北齐书·颜之推传》:“嗟将相之骨鯁,皆屈体於犬羊。”
唐李白《赠新平少年》诗:“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请巡按屈体求荣。”
⒊ 弯曲身躯。
引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於下,枝错於上。”
屈体的网络释义
屈体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屈,拗曲。——《广韵》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
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
不可屈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安能屈豪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屈膝叩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不当屈。——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屈指询算(迷信指用手指占算);屈律(弯曲的样子);屈卮(有弯曲把手的酒杯);屈申(屈伸。屈曲和伸展);诎屈(曲折;弯曲);屈伸(屈曲);屈屈(弯弯曲曲);屈蠖(曲身的尺蠖)
(4) 委屈;冤屈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书一屈字。——明· 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
求一屈己。——清· 刘开《问说》
被诬负屈。——清· 张廷玉《明史》
(5) 又如:屈官司(冤枉官司);屈致(随便招请,使人受到委屈);屈事(冤枉事);屈驰(委屈);屈气(怨气);屈漾(屈央,屈恙。冤枉);屈厄(委屈困顿)
(6) 屈服
屈人之兵。——《孙子·谋政》
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挠(屈服顺从);屈伏(屈服)
(8) 治理,收治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
(9) 强迫
力不胜,皆屈为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10) 压抑 。如:屈抑(压抑);屈束(压抑约束)
(11) 缠绕 。如:屈蟠(盘曲);屈郁(盘结、旋绕)
(12) 理亏
理屈词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形容词
(1) 假借为“崛”。高起,突出
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汉书·叙传上》
(2) 假借为“倔”。直傲不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kut7 [客英字典] kiut7 [台湾四县腔] kiut7 [梅县腔] kiut7 [客语拼音字汇] kiud5 kud5 kud6 vud5 [沙头角腔] kut7 [陆丰腔] kiut7 [海陆丰腔] kiut7 [东莞腔] ku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tī(2) 另见 tǐ名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2) 同本义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以天演为体。——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动词 (1) 亲身经验;体察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英文翻译body; group, class, body, unit; inferior
方言集汇◎ 粤语:ban6 tai2
◎ 潮州话:ti2 旧读:toi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