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袪

xiù qū [ xiu qu]
注音 ㄒ一ㄡˋ ㄑㄨ

词语释义

袖子的边口。

词语解释

  1. 袖子的边口。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驳蔡氏裼袭袒说》:“深衣,冬时以鹿皮为裘,而横长其袖袪。”

引证解释

⒈ 袖子的边口。

清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驳蔡氏裼袭袒说》:“深衣,冬时以鹿皮为裘,而横长其袖袪。”

袖袪的网络释义

袖袪

  • 袖袪,拼音是xiù qū ,是汉语词汇,解释为袖子的边口。
  • 汉字详情

    xiù [xiu]
    部首: 525
    笔画: 10
    五笔: PUMG
    五行:
    吉凶:
    仓颉: LLW
    四角: 3526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2) 同本义

    褎,袂也。——《说文》。字亦作褎、作袖

    攘袖见素手。——《文选·曹子建·乐府》

    长袖善舞。——《韩非子》

    (3) 又如:袖搭(衣袖多由两片布料缝合而成,靠近袖口的一截称为袖搭);袖佉(袖子的边口)

    (4) 袖口

    袖,衣袂端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动词

    (1) 藏物于袖中

    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袖金以私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袖占(在衣袖内占卜);袖演(袖占);袖刃(在衣袖中暗藏兵器);袖手(藏手于袖,表示闲逸的神态;也指不能或不欲参与其事)

    英文翻译

    sleeve; put something in sleeve

    方言集汇

    ◎ 粤语:za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u6 [梅县腔] ciu5 [台湾四县腔] ciu5 [客英字典] ciu5 [沙头角腔] tsieu5 [陆丰腔] ciu6 [东莞腔] ciu3 [宝安腔] ciu3 [客语拼音字汇] qiu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似祐去聲開口三等zsiuh/sziowzĭəu
    [qu]
    部首: 525
    笔画: 10
    五笔: PUFC
    仓颉: LGI
    四角: 34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去声。本义:衣袖)

    (2) 同本义

    祛,衣袂也。——《说文》

    祛尺二寸。——《礼记·王藻》。按,析言之,则袖曰袂,袖口曰祛。”

    掺执子之祛兮。——《诗·郑风·遵大路》

    羔裘豹祛。——《诗·唐风·羔裘》

    左祛挂于博桑。——《楚辞·哀时命》

    (晋文公)逾垣而走,(寺人)披斩其袪。——《左传》

    (3) 专指袖口 。如:袪裼(缘饰袖口)

    动词

    (1) 撩起

    黼帐袪而结组兮。——傅毅《舞赋》。注:“犹举也。”

    (2) 又如:袪衣(撩起衣服);袪步(举衣而行);袪衣受业(撩起衣服前往受业。形容虚心求教)

    (3) 摆脱,去掉

    童蒙赖焉。用袪其蔽。——蔡邕《郭有道碑文》

    伊余乐好仁,惑袪各亦泯。——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

    (4) 又如:袪除(除去);袪痒(除病);袪荡(清除)

    (5) 分开

    合袪于天地神祗。——《汉书》

    英文翻译

    sleeves; cuff

    方言集汇

    ◎ 粤语:keo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1 [宝安腔] ki1 | [台湾四县腔] ki1 [梅县腔] ki1 ki2 [客英字典]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a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魚平聲開口三等khio/qivkʰĭo

    袖袪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