袒庇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袒护包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张文和之才》:“当时颇讥,其袒庇同乡,诛锄异己,屡为言官所劾。”《廿载繁华梦》第十三回:“因恐 马氏 不是目中亲见的,必然袒庇丫鬟,这时反教丫鬟的胆子愈加大了。” 郭沫若 《盲肠炎·“五卅”惨案怒吼》:“但是事发以来已经半月以上了, 英国 政府还在袒庇他们在 华 官吏的非法行为,使他们强硬到底,死不认罪。”
引证解释
⒈ 袒护包庇。
引清昭槤《啸亭杂录·张文和之才》:“当时颇讥,其袒庇同乡,诛锄异己,屡为言官所劾。”
《廿载繁华梦》第十三回:“因恐马氏不是目中亲见的,必然袒庇丫鬟,这时反教丫鬟的胆子愈加大了。”
郭沫若《盲肠炎·“五卅”惨案怒吼》:“但是事发以来已经半月以上了, 英国政府还在袒庇他们在华官吏的非法行为,使他们强硬到底,死不认罪。”
袒庇的网络释义
袒庇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旦声。本义:绽开)
(2) 同本义
袒,衣缝解也。——《说文》
(3) 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仪礼·遂觏礼》
劳毋袒。——《礼记·曲礼》
袒右。——《史记·陈涉世家》
袒胸露乳。——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又如:袒臂(袒露胳膊。表示奋发、激昂或愿意归降);袒肉(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谢罪或祭礼时的一种表示);袒肩(袒膊。袒露右肩);袒开(袒露解开)
(5) 古代行礼时脱去上衣的左袖,露出裼衣
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汉书·高帝纪》
(6) 又如:袒左(古代行礼时,袒出上衣之左袖,以左袖插入前襟之右,而露出裼衣,或袒所有衣服之左袖,而露出左臂。古代凡礼事皆左袒);袒免亲(指五服以外的远亲);袒哭(袒左痛哭。古代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示);袒裘(谓在君之侧袒出正服、裼衣、皮衣的左袖而露出中衣。是一种违礼不敬之举);袒裼(脱去上衣左袖,露出内衣)
动词
(1) 表白 。如:袒开(毫无掩饰地敞开);袒荡(垣率,不做作)
(2) 偏袒 。如:袒庇(袒护包庇);袒护 “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tan3 [台湾四县腔] tan3 [客语拼音字汇] tan3 [海陆丰腔] tan3 [客英字典] tan3 [梅县腔] t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但 | 徒旱 | 定 | 寒 | 上聲 | 旱 | 開口一等 | 寒 | 山 | danx/daan | dʰɑ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广,比声。“广”(
),甲骨文、金文象屋顶屋墙。从“广”表示与房屋等有关。本义:遮蔽)(2) 同本义
庇,荫也。——《说文》。按,字亦作庀
弓长六尺,谓之庇轵。——《考工记·轮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庇庥(荫庇;庇护);庇覆(掩盖,覆盖)。引申为庇护
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 瑞庇奸民。——《明史·海瑞传》
(4) 又如:包庇(袒护或掩护 );庇藏(包庇隐藏)
(5) 保护
虽有庇民之大德。——《礼记·表记》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盖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左传·昭公元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5 bi3 pi5 [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pi1 [宝安腔] bi3 bi5 [客语拼音字汇] bi4 [东莞腔] bi5 [台湾四县腔] bi5 bi3 pi5
◎ 潮州话:波衣3(臂)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痹 | 必至 | 幫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pi | pjiih/pi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