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止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衰减而止息。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五》:“ 谢康乐 父不慧,而 灵运 好臧否人,一日同 宣远 登车,盛欲扬摧, 宣远 潸然曰:‘秘书蚤世,外议亦互有异同。’ 灵运 论遂衰止。”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士人无赖》:“縉绅辈反恬然不以为耻,真可骇也。近日此风似少衰止。”《明史·刘大夏传》:“ 大夏 为清吏治,捐供亿,禁内外镇守官私役军士,盗贼为之衰止。”
引证解释
⒈ 衰减而止息。
引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五》:“谢康乐父不慧,而灵运好臧否人,一日同宣远登车,盛欲扬摧, 宣远潸然曰:‘秘书蚤世,外议亦互有异同。’ 灵运论遂衰止。”
明沉德符《野获编·佞倖·士人无赖》:“縉绅辈反恬然不以为耻,真可骇也。近日此风似少衰止。”
《明史·刘大夏传》:“大夏为清吏治,捐供亿,禁内外镇守官私役军士,盗贼为之衰止。”
衰止的网络释义
衰止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cuī
名词
(1) 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共丧衰亦如之。——《周礼·天官·内司服》
无衰麻之服。——《荀子·礼论》
子墨衰緻, 梁弘御戎, 莱驹为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衰衣(衰服。古代的丧服);衰杖(居丧用的麻緻与哭丧棒);衰冠(丧服,衰衣丧冠)
(3) 下,从上到下的次序 。如:衰杀(等差);衰构(分门别类构拟文辞)
动词
(1) 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如:衰分(古代数学名词。谓从大渐差而小);衰序(衰次。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衰征(衰政。视土地之差等以征税)
(2) 减少 。如:衰少(减少);衰乏(减少缺乏)
(3) 另见
shuāi
动词
(1) (会意。从衣,从冄(
)。“冄”象草毛茸茸的样子。是“蓑衣”的“蓑”的本字。( )本义:蓑衣。)(2) 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
衰则气复反入。——《素问·疟论》。注:“谓病衰退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衰末(衰落微末);衰旺(衰落与旺盛);衰季(衰微末世);衰废(衰败颓废);衰宗(殁落残败的宗族);衰门(寒门);衰薄(颓废浇薄。多指道德风尚)
(4) 减少;削弱
其周德之衰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小也。”
昔周道衰微。——《谷梁传序》。疏:“谓衰弱陵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屈原·涉江》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5) 又如:风势渐衰;衰颓(衰败);衰止(衰减而止息);衰乏(衰退疲乏);衰色(指姿色衰减的女子)
(6) 枯萎;凋谢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唐· 白居易《惜牡丹花》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宋·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雨洒江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乐府诗辞·长歌行》
(7) 又如:衰红(凋谢的花);衰条(枯枝);衰黄(枯黄)
形容词
(1) 衰老
年衰志悯。——《淮南子·主术》。注:“老也。”
人之老也形盖衰。——《吕氏春秋·去宥》。注:“肌肤消也。”
而臣衰,窃爱怜之。——《战国策·战策》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衰颜(衰老的容颜);衰暮(老年;晚年);衰冗(衰老冗废);衰年(衰老之年);衰枯(衰老干枯);衰耄(衰老;年老糊涂)
(3) 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
(4) 又如:衰白(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
(5) 衰弱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6) 又如:衰癃(衰弱多病);衰迈(衰弱老迈);衰困(衰弱困顿);衰窿(衰弱抱病)
(7) 懈怠
年既老而不衰。——《楚辞·涉江》。注:“懈也。”
(8) 又如:衰葸(懈怠畏惧);衰惰(怠惰);衰堕(懈怠)
(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oi1 sui1 [沙头角腔] soi1 [陆丰腔] soi1 [台湾四县腔] soi1 sui1 [梅县腔] soi1 sui1 [海陆丰腔] soi1 sui1 [东莞腔] soi1 so1 [客语拼音字汇] soi1 [宝安腔] so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衰 | 楚危 | 初 | 支B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支B | 止 | chrye/chwe | ʧʰĭwe |
详细解释
名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词
(1) 停住,中断进程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词
(1) 仅;只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zi3 [海陆丰腔] zh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宝安腔] zi3 [梅县腔] tje3 [陆丰腔] zhi3 [台湾四县腔] zih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止 | 諸市 | 章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cjix/tjiio | tɕĭ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