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署
注音
一ㄚˊ ㄕㄨˇ
词语释义
衙署
(1) 衙门
英
词语解释
官署。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二·籍没二相之害》:“迨 江陵 籍没后,此第又入官为衙署矣。” 清 袁枚 《新齐谐·梁朝古冢》:“衙署旷荡,每夕人语譁然。” 鲁迅 《南腔北调集·沙》:“所以官僚虽然依靠朝廷,却并不忠于朝廷,吏役虽然依靠衙署,却并不爱护衙署。”
引证解释
⒈ 官署。
引明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二·籍没二相之害》:“迨江陵籍没后,此第又入官为衙署矣。”
清袁枚《新齐谐·梁朝古冢》:“衙署旷荡,每夕人语譁然。”
鲁迅《南腔北调集·沙》:“所以官僚虽然依靠朝廷,却并不忠于朝廷,吏役虽然依靠衙署,却并不爱护衙署。”
衙署的国语词典
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地方。
衙署的网络释义
衙署
衙署的翻译
英语:
government office in feudal China, yamen
衙署造句
经查,衙署工程“工坚料实”、“作法相合”,通过验收。
将军衙署按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的格式建造,位居绥远城中心西北处,是当时城中最大的建筑群。
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
经专家考证,该遗址为西汉晚期益阳县衙署所在地,简牍为县衙署档案。
灵公挥泪辞别墨子,便与师赞、箕季与车乾一起,离开学馆,行步如飞,径往学丞衙署走去。
曾是东王杨秀清王府和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后为幼西王萧有和王府。
西河令丞、学宫学官等一应大小官员,早已闻知主君将至,纷然猬集衙署前,袍服济楚,肃穆恭立,一起列队迎候。
“古慈溪县衙署”建筑群的重建,作为慈城老城的保护性开发的核心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那些极为庄重典雅的场合,如名胜古迹、祠墓碑林,如书院会馆、官厅衙署,都书挂楹联。
狄公哪里容他置辩,随命先将怀义同净慧一齐带回衙署,自己与武三思回转头来,所有寺内僧众,全行驱入偏殿,将月洞门各处发封。
个儿忒小的那是老鼠,门儿极高的那是衙署,味儿倍香的那是红薯,天儿太热的这是大暑。今日正值大暑,短信发送祝福:大暑快乐乐无数!
今天按照明清两代地方志复原的建筑群,不仅与章炳焘所留的清末旧衙署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与历史记载中的明内乡县衙也相去甚远。
从出土简牍并结合前期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兔子山遗址所在的铁铺岭古城应是楚、秦、汉、六朝乃至唐宋时期益阳县衙署所在地。
他若应了人情,说不得员外破些家私,将他买嘱,要张印信甘结,将他荣荣耀耀送到衙署。
经过辨认,简牍是各时期益阳县衙署档案及公私文书,涉及人口、田亩、物产、赋税、司法等,时代为战国楚、秦、张楚、西汉、东汉和三国孙吴。
该文通过对霍州街衙署建群的简介和分析,初步探讨了中国衙署建筑的文化内涵。
记者了解到,目前古城修复的单体古建筑有衙署前门和位于太平大道的俞府等,钱庄已改造完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行,吾声。(
)本义:列队行进的样子)(2) 旧时官署之称
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
衙,衙府也。——《广韵》
衙门,本牙门之讹,《周礼》谓之旌门,郑氏司常注所云,巡狩兵车之会,皆建太常是也,其旗两边刻绘如牙状,故亦曰牙旗,后时因谓营门曰雅门。——《陔余丛考》
每日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北齐书·宋世良传》
(3) 又如:衙头(金人军队的统帅部);衙职(官衙中的职役);衙庭(官署的庭堂);衙堂(官署的大堂);衙里(衙署内);衙子(在衙门中当差的人)
(4) 排列成行的事物 。如:柳衙;松衙
(5) 唐代谓天子所居之处
群臣始朝于宣政衙。——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
(6) 又如:衙队(宫廷卫队)
(7) 姓
动词
(1) 衙参
病卧四更后,愁闻报早衙。——李洞《江干即事》
(2) 又如:衙日(衙参之日);衙喏(衙参时兵卒的声诺)
(3) 坐衙,官吏坐堂审案
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聊斋志异》
英文翻译
public office; official resid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ngaa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a2 [宝安腔] nga2 [海陆丰腔] nga2 [东莞腔] nga2 [台湾四县腔] nga2 [梅县腔] nga2 [陆丰腔] nga3 [客语拼音字汇] nga2 [客英字典] nga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a2 [宝安腔] nga2 [海陆丰腔] nga2 [东莞腔] nga2 [台湾四县腔] nga2 [梅县腔] nga2 [陆丰腔] nga3 [客语拼音字汇] nga2 [客英字典] ng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魚 | 語居 | 疑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ŋĭo | ngio/ng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