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橐

xíng tuó [ xing tuo]
注音 ㄒ一ㄥˊ ㄊㄨㄛˊ

词语释义

1.亦作"行槖"。 2.即行囊。

词语解释

  1. 亦作“ 行槖 ”。即行囊。

    《新五代史·杂传·张籛》:“ 魏王 继岌 死 渭南 , 籛 悉取其行橐。” 宋 梅尧臣 《次韵答德化尉郭功甫遂以送之》:“袖携一卷诗,行槖更无长。” 金 元好问 《不寐》诗:“日月虚行槖,风霜入敝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不里许,有尼菴,凡有行槖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行槖”。即行囊。

《新五代史·杂传·张籛》:“魏王继岌死渭南,籛悉取其行橐。”
宋梅尧臣《次韵答德化尉郭功甫遂以送之》:“袖携一卷诗,行槖更无长。”
金元好问《不寐》诗:“日月虚行槖,风霜入敝裘。”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不里许,有尼菴,凡有行槖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

汉字详情

部首: 303
笔画: 6
五笔: TFH

英文翻译

go; walk; move, travel; circulate
tuó [tuo]
部首: 420
笔画: 16
五笔: GKHS
五行:
仓颉: JBMRD
四角: 5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槖省,石声。)

(2) 同本义

槖,囊也。——《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宁子职纳槖饘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

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卬家将军以为(张) 安世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数十年。——《汉书·赵充国传》。 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

橐金数千。——清· 张廷玉《明史》

(3) 鼓风吹火器

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

象词

象声词 。如:橐橐的皮鞋声

动词

通“托”,依附

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a sack, a bag opening at both ends

方言集汇

◎ 粤语:tok3
◎ 客家话:[陆丰腔] tok7 [客语拼音字汇] tog5 tog6 [宝安腔] tok7 [客英字典] tok7 [海陆丰腔] tok7 [梅县腔] tok7 [台湾四县腔] to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thaktʰɑ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