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xíng shū [xing shu]
繁体 行書
注音 ㄒ一ㄥˊ ㄕㄨ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行书 xíngshū

(1) 汉字字体,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

running hand (in Chinese calligraphy);cursive suript

词语解释

  1. 写作文书。

    《管子·问》:“官贱行书,身士,以家臣自代者几何人?” 尹知章 注:“其人居官乃贱,自行文书,身任士职,輒以家臣自代,亦须知其数也。”《墨子·号令》:“挟私书,行请謁及为行书者,释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盗家室、婴儿,皆断,无赦。”

  2. 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

    《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张怀瓘书断上》:“案行书者, 后汉 潁川 刘德昇 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字学》:“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 巴金 《秋》四四:“对联是 何子贞 的行书。”

  3. 八股文章的选集,所选大都是举人的作品。也称“行卷”。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自从那年到 杭州 ,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帐,共九十五本。”参见“ 行卷 ”。

引证解释

⒈ 写作文书。

《管子·问》:“官贱行书,身士,以家臣自代者几何人?”
尹知章注:“其人居官乃贱,自行文书,身任士职,輒以家臣自代,亦须知其数也。”
《墨子·号令》:“挟私书,行请謁及为行书者,释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盗家室、婴儿,皆断,无赦。”

⒉ 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

《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张怀瓘书断上》:“案行书者, 后汉潁川刘德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明王鏊《震泽长语·字学》:“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
巴金《秋》四四:“对联是何子贞的行书。”

⒊ 八股文章的选集,所选大都是举人的作品。也称“行卷”。参见“行卷”。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帐,共九十五本。”

行书的国语词典

书体名。笔势和字形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比草书端庄,近于楷书,但笔势较流畅活泼。书体自由,讲究点画、结构和墨色的变化。

行书的网络释义

行书 (书法名称)

  •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行书造句

还有几幅行书,其字行如流水,藕断丝连,柔中带刚。
在江南,只要是一张乌天石的名刺或一封八行书,下及七品知县,上至部分督抚这般从一品的封疆大吏,无不礼让三分。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社中每年举行书法展览会,参展者达数十百人,展品无体不备而无一重复,可见其博学多能、教亦多术,而观者无不称奇。
该书信集行书、楷书、草书诸体皆备,印章神采焕然,用纸考究,装帧精致,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同时,双方也可以在合同或封袋上对质量进行书面描述。
学篆书之圆润,拥有平和的心灵;学楷书之方正,塑造正直的品性;学行书之流畅,保持快乐的心情;学草书之不羁,人生飞扬着激情。国际母语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写好母语真诚做人!
郑晓华的祖父曾当过小学校长,留下一个竹编的书箧,一个刻着“含英咀华”行书的书箱,还有一方石砚。
其人擅长行书,凡先贤前辈之行书佳作,无不一一摹画,烂熟于心,非九朽一罢,不能自已。
“其篆书雄浑厚重,气势高古,氤氲着金石之气;隶书从汉碑入手,心摹手追,一笔一画,绝无苟苟;其行书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等五种。
其行书锋芒峭劲、神韵飞扬,深得宋代黄庭坚、米元章书风精奥。
白板功能支持使用声位笔直接在白纸上进行书写输入,其他所有会议成员可以在白板上同步接收并进行编辑修改。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凤冷,枕鸳孤。愁肠侍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晏几道。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上赛季结束之后,效力于上海男篮的台北球员颜行书在面对媒体时表示自己想在退役后做一名教练员。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他写出的行书颜筋柳体,让久立于案前不舍离去的两位惊叹不已。
近年来专攻行书,取东坡之筋骨内蕴,大开大合,沉着痛快。
此件行书的用笔结体,明显受到王铎的影响,以纵长方形结构的字体为之,每一个字的横笔是由左下往右上挑的,竖笔往外刻。

汉字详情

部首: 303
笔画: 6
五笔: TFH

英文翻译

go; walk; move, travel; circulate
shū [shu]
部首: 106
笔画: 4
五笔: NNH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DS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英文翻译

book, letter, document; writ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syu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