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目睽睽

zhòng mù kuí kuí [zhong mu kui kui]
繁体 众目睽睽
注音 ㄓㄨㄥˋ ㄇㄨˋ ㄎㄨㄟˊ ㄎㄨㄟˊ

词语释义

众目睽睽 zhòngmù-kuíkuí

(1) 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

宽敞而毫无遮拦的办公桌前,每个人都在众目睽睽下不停地工作着
the eyes of the masses are fixed on sb. or sth.

衆目睽睽的国语词典

众人都睁大眼睛注视著。如:「他居然在众目睽睽的广场下,公开向她示爱。」也作「万目睽睽」。

衆目睽睽的网络释义

众目睽睽

  • 众目睽睽,读音zhòng mù kuí kuí,汉语成语,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多用于贬义),意思是,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地注视着。出自《郓州溪堂诗并序》。
  • 汉字详情

    zhòng [zhong]
    部首: 618
    笔画: 12
    五笔: TLTI
    仓颉: HTHHO
    四角: 27232

    英文翻译

    multitude, crowd; masses, public

    方言集汇

    ◎ 粤语:zêng3 [揭阳]zong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ung5 [客英字典] zhung5 [台湾四县腔] zung5 [宝安腔] zung5 [海陆丰腔] zhung5 [梅县腔] zhung5 [陆丰腔] zhung5 [东莞腔] zu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職戎東三平聲開口三等cjung/tjungtɕĭuŋ
    [mu]
    部首: 512
    笔画: 5
    五笔: HHH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
    四角: 601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词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文翻译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方言集汇

    ◎ 粤语:m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k7 muk8 [客英字典] muk7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7 muk8 [东莞腔] muk7 [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8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宝安腔] muk7 | muk8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miukmĭuk
    kuí [kui]
    部首: 512
    笔画: 14
    五笔: HWGD
    五行:
    仓颉: BUNOK
    四角: 620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目,癸声。本义:两眼不看一地方) 斜视

    睽,目少精也。——《广苍》

    睽,目不相视也。——《说文》

    (2) 目不相视,即二目不能集中视线同视一物

    动词

    (1) 分离;背离

    睽者,乖也。——《易·序卦》

    睽,外也。——《易·杂卦》

    睽孤见豕负涂。——《汉书·五行志》。注:“睽孤乖剌之意也。”

    归妹之睽。——《左传·僖公十五年》。注:“乖离之象。”

    曩者胶漆契,迩来云雨睽。——白居易《伤友》

    (2) 又如:睽违(分离;不在一起);睽离(阔别);睽别(分离,离别);睽阻(离别阻隔);睽隔(别离,分隔);睽阔(久别;远别);睽阕(分离隔断);睽离(分离;离散)

    (3) 违背,不合

    守失其微,天下孤睽。——扬雄《法言》

    (4) 张目注视 。如:睽目(反目;翻脸);众目睽睽(许多人都注视着)

    英文翻译

    staring

    方言集汇

    ◎ 粤语:kwai1 kwai4
    ◎ 客家话:[宝安腔] kui2 [台湾四县腔] kui2 [客语拼音字汇] kui2 [海陆丰腔] kui2 [客英字典] kwui2 [梅县腔] kw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圭齊合平聲合口四等kʰiweikhue/quei
    kuí [kui]
    部首: 512
    笔画: 14
    五笔: HWGD
    五行:
    仓颉: BUNOK
    四角: 620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目,癸声。本义:两眼不看一地方) 斜视

    睽,目少精也。——《广苍》

    睽,目不相视也。——《说文》

    (2) 目不相视,即二目不能集中视线同视一物

    动词

    (1) 分离;背离

    睽者,乖也。——《易·序卦》

    睽,外也。——《易·杂卦》

    睽孤见豕负涂。——《汉书·五行志》。注:“睽孤乖剌之意也。”

    归妹之睽。——《左传·僖公十五年》。注:“乖离之象。”

    曩者胶漆契,迩来云雨睽。——白居易《伤友》

    (2) 又如:睽违(分离;不在一起);睽离(阔别);睽别(分离,离别);睽阻(离别阻隔);睽隔(别离,分隔);睽阔(久别;远别);睽阕(分离隔断);睽离(分离;离散)

    (3) 违背,不合

    守失其微,天下孤睽。——扬雄《法言》

    (4) 张目注视 。如:睽目(反目;翻脸);众目睽睽(许多人都注视着)

    英文翻译

    staring

    方言集汇

    ◎ 粤语:kwai1 kwai4
    ◎ 客家话:[宝安腔] kui2 [台湾四县腔] kui2 [客语拼音字汇] kui2 [海陆丰腔] kui2 [客英字典] kwui2 [梅县腔] kw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圭齊合平聲合口四等kʰiweikhue/qu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