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蜀犬吠日
(1) 唐·韩愈《与韦中立论师道书》:“蜀中山高雾重,见日时少;每至日出,则群犬疑而吠之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后遂以“蜀犬吠日”比喻少见多怪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成语用法
蜀犬吠日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后常以“蜀犬吠日”比喻少见多怪。
引语本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羣吠,吠所怪也。’僕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清薛雪《一瓢诗话》:“姚辱庵批李奉礼矮人观场, 刘会孟訾杜工部蜀犬吠日。”
李劼人《天魔舞》第二四章:“古人说蜀犬吠日, 蜀就是川西,而且是成都平原。成都平原上的狗,一看见太阳,便奇怪的吠起来。”
蜀犬吠日的国语词典
四川多云雾,偶而太阳破云而出,不常见到太阳的蜀犬,竟受惊吓而向日狂吠。语本唐.岑参〈招北客文〉:「终年霖霪,时复日出,狺狺诸犬,向天吠日。」后用以比喻少见多怪。《幼学琼林.卷一.天文类》:「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
蜀犬吠日的网络释义
蜀犬吠日
蜀犬吠日的翻译
蜀犬吠日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蛾蝶类的幼虫。后作“蠋”)
(2) 同本义
蜀,葵中蚕也。——《说文》
蜎蜎者蜀。——《诗·东山》。传:“桑蚕也。”
欲小则化为蚕蠋。——《管子·水池》
鳣似蛇,禹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韩非子》
(3) 古族名、国名、郡名 ,在今四川一带
蜀,西僻之国也。——《战国策·秦策》
南取汉中,西举 巴、 蜀。——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蜀江(蜀郡之内的江河);蜀魄(杜鹃鸟的代称。传说蜀君杜宇死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蜀王春恨(传说杜鹃春天啼鸣时声音悲切,以致嘴角流血);蜀郡(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蜀都(古代蜀国的都城);蜀帝(泛指蜀的君主);蜀叟(古族名。叟中一支);蜀中(蜀,古国名,为秦所灭。有今四川省中部地。因泛称蜀地为“蜀中”);蜀王(蜀国的君王);蜀罗(蜀中织造的轻罗);蜀道(蜀中的道路);蜀栈(蜀中的栈道);蜀本(宋时蜀中刻印的书);蜀山(蜀地山岳的泛称);蜀川(蜀地的川流);蜀茶(蜀地所产的茶);蜀客(指旅居在外的蜀人);蜀国(泛指蜀地)
(5) 朝代名 。三国时蜀汉的简称。旧地在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
蜀兵伤者极多。——《三国演义·失街亭》
(6) 中国四川省的别称
蜀之鄙有二僧。——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7) 又如:蜀刀(四川出产的小刀);蜀桐(蜀地所产的桐木);蜀都(古时四川称为蜀,蜀都指今四川省成都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6 zug5 [台湾四县腔] zuk7 [客英字典] chuk7 [陆丰腔] chuk7 [梅县腔] zhuk7 [宝安腔] zuk7 [东莞腔] s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蜀 | 市玉 | 常 | 燭 | 入聲 | 沃 | 開口三等 | 鍾 | 通 | zjyuk/zjvk | ʑĭwo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2)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说文》
效犬者,左牵之。——《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食麻与犬。——《礼记·月令》
时则有犬祸。——《洪范五行传》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马(狗和马);犬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犬牲的官员);犬服(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
(4) 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 。如:犬妇(对人谦称儿媳妇);犬马之齿(谦称自己的年龄);犬儿(犹言小奴才);犬马(旧时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喻小人)
(5) 称自己的儿子(谦称)
这是第二小犬,名叫宝玉。——《红楼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n3 [梅县腔] kian3 [宝安腔] ken3 [东莞腔] ken3 [台湾四县腔] kien3 [客英字典] ken3 [沙头角腔] kien3 [客语拼音字汇] kian3 [陆丰腔] ki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犬 | 苦泫 | 溪 | 先合 | 上聲 | 銑 | 合口四等 | 先 | 山 | khuenx/queen | kʰiwe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2) 同本义
吠,犬鸣也。——《说文》
邑犬君吠兮所怪也。——《楚辞·九章》
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王符《潜夫论·贤难》
(3) 又如:吠声(狗叫声);吠日(很少见到太阳的狗,偶尔见到太阳出来就狂叫,喻少见多怪)
(4) 泛指动物鸣叫 。如:吠哈(哇鸣);吠嗥(野兽嚎叫)
(5) 恶言攻击 。如:吠尧(喻坏人攻击好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ui5 poi5 [台湾四县腔] poi5 pi5 [客语拼音字汇] poi4 [东莞腔] poi3 [沙头角腔] poi5 [宝安腔] poi3 [陆丰腔] poi6 [海陆丰腔] poi6 pu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吠 | 符廢 | 並 | 廢合 | 去聲 | 隊 | 合口三等 | 廢 | 蟹 | byad/bvay | bʰĭwɐ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2) 同本义
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说文》
离为日,为火。——《易·说卦》
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周礼·大司徒》
天无二日,太阳也。——《孟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3) 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旸儿(太阳;日光);日月交食(对头;互相争斗);日头搁山(太阳落山);日头趖西(太阳偏西);日居月诸(日落月出,一天又一天)
(4) 白天,白昼
夏之日。——《诗·唐风·葛生》
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日昳(日已过午);日往月去(时间一天天过去);日里(白天);日里向(白天);日长神倦(夏季白天长,人易困倦);日旰(日暮。天色晚);日昼(白天);夜以继日
(6) 时节;为特殊目的而定的日子
天启壬戌秋日。——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交租日;星期一是洗衣日;你的结婚纪念日;三百万股日;太阴日;平太阳日;日南至(冬至日);日脚(〈方〉∶日子;时间);日时(一段时间);日分(日子;日期)
(8) 一昼夜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日月星辰,太阳也。岁月日时,亦即曰日。——《书·洪范》
教子数日。——《礼记·内则》
(9) 又如:日力(一天的力气);日完(一天所做的事情);日度(一天一天地过去)
(10) 时间,光阴
(11) 又如:日子浅(时日短);日时(一段时间);旷日经年;日已昏黑;日不我与(时日不等人);日刻(时间)
(12) 日本的简称 。如:中日文化交流
副词
(1) 每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日远日疏,日亲日近(常常接近自然亲热,反之就会疏远);日觐天颜(每天朝见皇帝);日见穷蹙(处境一天天艰难窘迫);日无暇晷(整天无空闲);日逐(每日;每天);日逐家(每日;一天天);日事钱(日工资);日辰(日子);日食钱(日事钱)
(3) 他日,改天
日与俱来,吾与若俱观之。——《列子·汤问》
(4) 往日,从前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左传·文公十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t7 [客英字典] ngit7 [台湾四县腔] ngit7 [客语拼音字汇] ngid5 [宝安腔] ngit7 [梅县腔] ngit8 [陆丰腔] gnit7 [东莞腔] ngit7 [沙头角腔] gn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日 | 人質 | 日 | 質A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nʑĭĕt | njit/r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