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口

jiè kǒu [ jie kou]
繁体 借口

词语释义

借口 jièkǒu

(1) 假托某种理由

use as an excuse

(2) 假托的理由

寻找借口
pretext

词语解释

  1. 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

    《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 杜预 注:“藉,荐;復,白也。” 孔颖达 疏:“言无物则空口以为报,少有所得则与口为藉,故曰藉口。”

  2. 多作托辞或假托的理由。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二:“ 唐 史称 房 杜 不言功,予谓此乃庸人鄙夫持禄固位者得以藉口也。” 清 李渔 《玉搔头·闻警》:“他假公藉口为除奸横,其实要自逞强兇。”

  3. 谓充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蔓菁》:“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饥饉。”《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我军出界近二旬,所获才三十餘级,何以復命!且食尽矣,请袭取 宥州 ,聊以藉口。”

引证解释

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

《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 杜预注:“藉,荐;復,白也。” 孔颖达疏:“言无物则空口以为报,少有所得则与口为藉,故曰藉口。”

多作托辞或假托的理由。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二:“ 唐史称房杜不言功,予谓此乃庸人鄙夫持禄固位者得以藉口也。” 清李渔《玉搔头·闻警》:“他假公藉口为除奸横,其实要自逞强兇。”

谓充饥。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蔓菁》:“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饥饉。”《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我军出界近二旬,所获才三十餘级,何以復命!且食尽矣,请袭取宥州 ,聊以藉口。”

藉口的国语词典

借用别人的话,作为自己论说的依据。

藉口的网络释义

藉口 (汉语词语)

  • 藉口,同“借口”,古代时,“藉”通“借”(jiè),汉语词汇。
  • 释义:1、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2、多作托辞或假托的理由。3、谓充饥。
  • 藉口的翻译

    英语: touseasanexcuse,onthepretext,excuse,pretext,alsowritten借口[jie4kou3]
    德语: Vorwand,Ausrede(S),Entschuldigung,Vorwand(S)
    法语: excuse,prétexte

    藉口造句

    我实在无心听他们高谈阔论,找个藉口,抽身离开。
    坚持不懈是成功的要件,一暴十寒则是弱者的藉口。
    他总是拿忙当藉口,对家人不闻不问的。
    以一县之丈地敷一县之粮科,按亩均收,自泯偏颇,不得藉口田多丝毫增额。
    这事何能行得?武后虽无道,别人如此而行,还有所藉口,他自己何能彰明较著,欲夺江山。
    请不要把分手当作你的请求,我知道坚持要走是你受伤的藉口。
    其实所谓的信念不过是人们为了要使自己的过失或者愚蠢的行为正当化,所使用的一种化妆掩饰的藉口。妆化得愈厚,愈是不容易看清底下真正的面貌。田中芳树。
    没有不可能的事。每件事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志力,我们便有相当的办法。我们常说不可能,往往只是藉口而已。
    男子逞欲后,妻子藉口要去公园散心,出门后旋即前往医院验伤,由院方通报警方。
    我可以很久不和你联络,任日子一天天这么过,让自己忙碌可以当作藉口,逃避想念你的种种软弱,我可以学会对你很冷漠,为何学不会将爱没收,面对你是对我最大的折磨,这些年始终没有对你说。
    而因为欧阳峰,我每年都可以找藉口去探望她一次。
    更等而下之的,以此作藉口去为自己不平等的态度和行为作辩解,也非大乘行者,有菩萨愿的人间净土向往者所应具有的态度。
    这是个自由竞争的社会,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出头,不能藉口生不逢辰,来掩饰自己的懈怠。
    面对如此境地,艾弗森选择的不是投降而是放弃,他藉口背伤复发,因为这个不明不白的伤患,他几乎缺席了下半赛季的所有比赛。
    以“诽谤”为藉口,钳制人口,杜绝鲠论,这在古代是常有的事。藉口造句。
    接气性,是无想象力窘蹙者最后的藉口。
    我们会遇见各种牆。我们推牆十下、牆也不会倒;我们推牆百下、牆也不会倒;我们推牆千下万下、牆还是不会倒。牆就是不会倒,但我们会变成肌肉强健、有力量的人。牆不倒、不该成为我们自愿当弱者的藉口。
    直到接触到师父那浩然的气度,我才催促自己要站起来,不可再藉口众人皆醉而同流合污。
    等待,是偷懒的藉口,怠惰的推托。
    将商品订为直接购买价是因为有些人会藉口合并邮资,结果就一直拖延付款。

    汉字详情

    jiè,jí [jie,ji]
    部首: 301
    笔画: 17
    五笔: ADIJ
    五行:
    吉凶:
    仓颉: TQDA
    四角: 449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践踏;欺凌

    藉贫孱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吕氏春秋》

    (2) 进贡

    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南朝梁· 吴均《续齐谐记》

    (3) 登记;记

    藉长幼贫氓之数。——《晏子春秋》

    (4) 通“籍”。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 。如:藉没(没收)

    (5) 顾念;顾惜 。如:藉不得(顾不得)

    (6) 用绳缚 。如:藉靡(缚,捆绑)

    形容词

    杂乱

    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柳宗元《田家》

    名词

    (1) 通“籍”

    (2) 藉田 。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

    天子为藉千亩,诸侯为藉百亩。——《礼记》

    (3) 耕种藉田

    古之必藉千亩者,礼之饰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

    (4) 赋税 。如:藉敛(征收税赋)

    (5) 通“阼”。势位

    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韩非子》

    (6) 另见 jiè

    jiè

    名词

    (1) (形声,从艸,籍声。本义:作衬垫的东西)

    (2) 同本义

    藉,祭藉也。——《说文》。按,藉之为言席也。

    藉用苇席。——《仪礼·士虞礼》

    藉乃燔林。——《列子·黄帝》

    缫藉九寸。——《周礼·大行人》

    藉用白茅,无咎。——《易·大过》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礼记·曲礼》

    动词

    (1) 衬垫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藉茅(用茅草垫祭品。表示对神的敬意);藉草枕块(古时居丧的一种礼节,子从父、母丧时起至下葬一段时间,要睡干草、枕土块,以示哀思);藉子(小儿卧处垫的防尿布)

    (3) 坐卧其上

    藉萋萋之纤草。——王绰《游天台山赋》。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

    (4) 又如:藉槀(坐于草垫之上)

    (5) 践踏;欺凌 。如:凌藉(践踏;欺凌)

    (6) 抚慰

    白头无籍在,朱绂有哀怜。——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

    (7) 又如:慰藉(安慰);藉在(依赖,慰藉)

    (8) “借”的繁体字

    空籍五岁矣。——《史记·陈杞世家》。《索隐》曰:“一云:‘籍,借也,谓借失国之后年为五年。’”

    (9) 另见

    英文翻译

    mat, pad; rely on; pretext

    方言集汇

    ◎ 粤语:ze3 ze6 zik6
    ◎ 客家话:[梅县腔] zia5 [台湾四县腔] zia5 [客英字典] zia5 [海陆丰腔] zia5 [东莞腔] cit8 [陆丰腔] sit7 [宝安腔] zia5 | cit8 [客语拼音字汇] jia4 qid6
    ◎ 潮州话:zia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慈夜麻三開去聲開口三等dzʰĭaziah/dzyah
    kǒu [kou]
    部首: 319
    笔画: 3
    五笔: KKKK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R
    四角: 60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

    (4) 出入通过的地方

    山有小口。——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

    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

    (6) 人口,人口数量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7) 又

    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

    (8) 又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9) 又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10) 言语 。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

    (11) 口才

    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12) 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

    (13) 指牲口的年龄 。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

    (14) 关口。指长城的关口 。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15) ∶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

    (16) 通商码头,港口 。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

    (17) 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刀口不捲。——《水浒传》

    (18) 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 。如:碗口;杯口

    形容词

    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 。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量词

    (1)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英文翻译

    mouth; open end; entrance, gate

    方言集汇

    ◎ 粤语:hau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eu3 heu3 [宝安腔] kiu3 hiu3 [客语拼音字汇] heu3 keu3 [东莞腔] keu3 [梅县腔] heu5 keu3 [陆丰腔] keu3 [客英字典] keu3 heu3 [台湾四县腔] kieu3 heu3 [海陆丰腔] kieu3 heu3
    ◎ 潮州话:k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五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后上聲開口一等kʰəukhux/q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