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莨

shǔ liáng [ shu liang]
注音 ㄕㄨˇ ㄌ一ㄤˊ

词语释义

植物名,薯莨是薯蓣科,薯蓣属藤本植物。

词语解释

  1. 植物名。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块茎,外紫黑色,内为棕红色,煮汁染丝绢为薯莨绸,也称拷绸。也可染棉、麻织物和鱼网、渔衣等,使利水耐用。

引证解释

⒈ 植物名。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块茎,外紫黑色,内为棕红色,煮汁染丝绢为薯莨绸,也称拷绸。也可染棉、麻织物和鱼网、渔衣等,使利水耐用。

薯莨的国语词典

植物名。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草本。全体平滑,地下长有木质暗赤褐色不定型的块根。产于闽广、本省北部。其块茎汁液可染棉麻织品。

薯莨的网络释义

薯莨 (植物)

  • 薯莨(学名:Dioscorea cirrhosa Lour.)是薯蓣科,薯蓣属藤本植物,长可达20米。块茎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断面新鲜时红色,茎绿色,无毛,单叶片,革质或近革质,顶端渐尖或骤尖,基部圆形,两面无毛,表面深绿色,背面粉绿色,网脉明显;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蒴果不反折,近三棱状扁圆形,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4-6月开花,7月至翌年1月结果。
  • 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南部和西部、云南、西藏墨脱。越南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50-1500米的山坡、路旁、河谷边的杂木林中、阔叶林中、灌丛中或林边。
  • 该种块茎富含单宁,可提制栲胶,或用作染丝绸、棉布、鱼网;也可作酿酒的原料;入药能活血、补血、收敛固涩,治跌打损伤、血瘀气滞、月经不调、妇女血崩、咳嗽咳血、半身麻木及风湿等症。
  •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薯莨造句

    为什么用“薯莨”?
    目的优选薯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结果表明,薯莨的乙醇提取物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及抑菌作用。

    汉字详情

    shǔ [shu]
    部首: 301
    笔画: 16
    五笔: ALFJ
    五行:
    仓颉: TWLA
    四角: 44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薯类作物的统称

    藷藇,署预也。——《广雅》。王念孙曰:“今之山药也。根大,故谓之藷藇

    景山,其上多藷藇。——《北山经》。藷与藇同。

    (2) 一种草本植物的块茎,这种植物的膨大地下茎,富含淀粉可食。如:白薯;大薯;薯芋(薯蓣);薯粮(以薯为粮)

    英文翻译

    yam, tuber, potato

    方言集汇

    ◎ 粤语:syu4 syu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u2 [东莞腔] su2 [台湾四县腔] su2 [宝安腔] su2 [客英字典] shu2 [梅县腔] shu2 [客语拼音字汇] s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常恕去聲開口三等ʑĭozjoh/zjvh
    làng,liáng [lang,liang]
    部首: 301
    笔画: 10
    五笔: AYVE
    五行:
    吉凶:
    仓颉: TIAV
    四角: 44732

    详细解释

    láng

    名词

    (1) 狼尾草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冬茎顶抽紫黑色具刚毛穗状圆锥花序,形似狼尾。嫩时作饲料

    莨,莨草也。从草,良声。——《说文》

    其卑湿则生藏莨。——《史记·司马相如传》

    (2) 又如:莨尾(植物名。即狗尾草);莨莠(莨和莠,是两种野草。常用以喻邪恶之人,或用以指杂草丛生的地方)

    (3) 另见 làng;liáng

    liáng

    (1) ——“薯莨”( shǔliáng):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块茎,内含胶质,可作染料

    (2) 另见 láng;làng

    làng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herb, Scopolia japonica

    方言集汇

    ◎ 粤语:loeng4 long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ong2 liong2 [客语拼音字汇] liong2 long4 [海陆丰腔] long2 liong2 [宝安腔] long2 | long5 | liong2 [梅县腔] liong2 [客英字典] liong2 l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魯當唐開平聲開口一等langlɑ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