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刍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薪柴和牧草。
《吴子·料敌》:“军资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 宋 王安石 《与马运判书》:“私窃度之,京师兵食宜窘,薪芻百穀之价亦必踊。” 清 唐孙华 《厮养儿》诗:“南人养儿鬻旗下,朝刈薪芻夜餵马。”
引证解释
⒈ 薪柴和牧草。
引《吴子·料敌》:“军资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私窃度之,京师兵食宜窘,薪芻百穀之价亦必踊。”
清唐孙华《厮养儿》诗:“南人养儿鬻旗下,朝刈薪芻夜餵马。”
薪刍的网络释义
薪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薪,荛也。——《说文》
收秩薪柴。——《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
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以薪以蒸。——《诗·小雅·无羊》
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管子·轻重甲》
某有负薪之忧。——《礼记·曲礼》
毁伤其薪木。——《孟子》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薪火(柴火);薪桂(薪贵于桂。形容柴火昂贵);薪柴(柴火);薪樵(柴火)
(3) 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明足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 白居易《卖炭翁》
负薪刍助之。——《资治通鉴·唐纪》
抱薪救火。——宋· 苏洵《六国论》
(4) 又如:薪采(采樵,砍柴);薪桂(薪贵于桂。比喻物价昂贵);薪蒸(木材);薪火相传(木柴虽有烧尽的时候,但火却可以传衍不息。比喻为师徒以道术递相传授不绝,或种族血统及文化精神之绵衍无尽)
(5) 薪水、薪金的省称 。又如:加薪;薪工(薪金,工资);薪津(薪金);薪给
动词
(1) 取以为薪;打柴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南朝梁· 肖统《陶渊明传》
(2) 又如:薪采(打柴);薪苏(樵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n1 [宝安腔] sin1 [沙头角腔] sin1 [梅县腔] sim1 sin1 [台湾四县腔] sin1 [客英字典] sin1 [东莞腔] sin1 [客语拼音字汇] xin1 [陆丰腔] s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新 | 息鄰 | 心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sin | sĭĕ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本义:割草)
(2) 同本义
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说文》。按,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
七曰刍粖之式。——《周礼·太宰》
淫刍荛者。——《左传·昭公十三年》
禁刍牧采樵。——《左传·昭公六年》
刍莝养马。——《越绝书·外传本事》
(3) 又如:刍牧(割草放牧)
(4) 用草喂牲口
刍之三月。——《周礼·地官·充人》
(5) 又如:刍养(饲养)
名词
(1) 喂牲畜的草
食以刍叔。——《庄子·列御寇》
馈之刍米。——《左传·僖公二十九年》
民争负薪刍助之。——《资治通鉴》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宋史》
(2) 又如:刍菽(饲养牛马 的草料);刍粟(粮草);刍薪(柴草);刍藁(饲养牲畜的干草);刍豆(草和豆);刍茭(干草);刍粮(刍食,刍粟,粮草);刍厩(饲料屋);刍灵(用茅草扎成的人马);刍藁(干草);刍菽(刍豆)
(3) 谷类植物的茎杆
(4) 割草的人
陛下不废刍言,则端士贤者必当自效。——《旧唐书》
(5) 吃草的牲口
民食刍豢。——《庄子·齐物论》
(6) 又如:刍豢(指牛羊猪狗。牛羊食草,称刍;犬豕食谷,称豢。也泛指祭祀用的牺牲)
形容词
浅陋,鄙俗 。如:刍语(谦辞。草野鄙陋者的议论);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论。后用以比喻浅陋的言论。今常用以谦称自己的言论。同“刍议”);刍论(刍议。浅陋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