萑苻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泽名。
《左传·昭公二十年》:“ 郑国 多盗,取人於 萑苻 之泽。” 杜预 注:“ 萑苻 ,泽名。於泽中劫人。”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 明 吴承恩 《赠邑侯汤滨喻公入觐障词》:“盗息萑苻,净扫鼪鼯之跡;讼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风。” 清 招广涛 《募兵》诗:“不见萑苻中,流劫日纵横。”
指盗贼;草寇。
《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 沉昌眉 《和弟》:“攫人无魑魅,御人无萑苻。” 郭沫若 《少年时代·黑猫》:“在宣布独立以后,更由萑苻馀孽一变而为 丰 沛 功臣。”
水杨的别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水杨,蒲杨也,枝劲细纫,作矢用。或言萑苻,亦水杨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水杨》。
引证解释
⒈ 泽名。
引《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於萑苻之泽。”
杜预注:“萑苻,泽名。於泽中劫人。”
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 明吴承恩《赠邑侯汤滨喻公入觐障词》:“盗息萑苻,净扫鼪鼯之跡;讼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风。”
清招广涛《募兵》诗:“不见萑苻中,流劫日纵横。”
⒉ 指盗贼;草寇。
引《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
沉昌眉《和弟》:“攫人无魑魅,御人无萑苻。”
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在宣布独立以后,更由萑苻馀孽一变而为丰沛功臣。”
⒊ 水杨的别名。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水杨》。
引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水杨,蒲杨也,枝劲细纫,作矢用。或言萑苻,亦水杨也。”
萑苻的国语词典
位于河南省中牟县西北的沼泽。因苇密容易藏身,故盗匪常藏匿其中以杀人越货。后比喻盗匪藏聚的地方。《左传.昭公二十年》:「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也作「萑浦」。
萑苻的网络释义
萑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芦类植物 。初生名“菼”,幼小时叫“蒹”,长成后称“萑”
八月萑苇。——《诗·豳风·七月》
(2) 又如:萑苇(两种芦类植物:蒹长成后为萑,葭长成后为苇);萑蒲(两种芦类植物);萑泽(芦滩。谓盗贼出没处)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an2 wan2 [客英字典] van2 fan2 [海陆丰腔] fan2 w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錐 | 職追 | 章 | 脂A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止 | 脂A | tɕwi | cjyi/tjv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即“白英”( Solanum lyratum )。又名鬼目草,茎似葛,叶圆有毛,子如耳珰,赤色,丛生 。如:苻蓠(植物名。即莞蒲。白芷的别称)
(2) 通“莩”,芦苇杆里的薄膜
芦苻之厚,通于无垠。——《淮南子·俶真》
(3) 姓(今读
)。本作“蒲”,至苻坚更改为“苻”。如:苻秦(晋时五胡十六国中之前秦。为苻氏所建,故称);苻朗皂白(谓晋苻朗善识味,食鹅能知其毛色之事)(4) 通“符”。符契
即上尚书,参以苻验。——汉《史晨乡孔庙后碑》
精通皓穹,三纳苻银。——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5) 通“符”。符命,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运天苻命。——汉《北军中侯郭仲奇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u2 pu2 [梅县腔] pu2 [海陆丰腔] fu2 pu2 [客英字典] fu1 pu2 [客语拼音字汇] p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扶 | 防無 | 並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bʰĭu | byo/b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