菑翳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枯死。语本《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清 戴名世 《种树说》:“其恐有菑翳或不实者,则多种二三十株以预备之而补其数。”
引申为芟除。
《新唐书·李元谅传》:“ 元谅 培高浚渊,身执苦与士卒均,菑翳榛莽,闢美田数十里。”
引证解释
⒈ 枯死。
引语本《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清戴名世《种树说》:“其恐有菑翳或不实者,则多种二三十株以预备之而补其数。”
⒉ 引申为芟除。
引《新唐书·李元谅传》:“元谅培高浚渊,身执苦与士卒均,菑翳榛莽,闢美田数十里。”
菑翳的网络释义
菑翳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甾(
)声。荒地,故从艸。本义:古代指初耕的田地)(2) 同本义
菑,不耕田也。——《说文》。按,古文从田,巛声,小篆又加草耳。不耕田者,不耕而才耕之田也。
不菑畬。——《易·无妄》。董遇注:“菑,反草也。”
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尔雅》
耕获菑畬,时时利赖其用。——明· 徐光启《甘薯疏序》
(3) 又如:菑畬(开垦一年和三年的地);菑亩(初耕的田地)
(4) 直立而枯死的树木
其菑其翳。——《诗·大雅·皇矣》
周公之状,身如断菑。——《荀子·非相》
动词
(1) 开垦;耕耘
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书·大诰》
(2) 又如:菑畬(耕耘;又耕稼为民生之本,故以喻事物的根本);菑攘(开拓;平定)
(3) 另见
“灾”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h1 zai1 [客英字典] zih1 zai1 [海陆丰腔] zih1 zai1 [梅县腔] zii1 [宝安腔] zu1
◎ 潮州话:之余1 之埃1 ,ze1 [潮阳]zu1 ,zai1(tsur [潮阳]tsu ,chai)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葘 | 側持 | 莊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ʧĭə | cri/tri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羽,嫛(
)声。本义: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2) 同本义
翳,华盖也。——《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以羽覆车盖,所谓羽葆幢也。”
(3) 病证名
(4) 指引起黑睛(角膜)混浊或溃陷的外障眼病以及病变愈后遗留于黑睛的疤痕
(5) 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皆可称翳
(6) 起障蔽作用的东西 。如:云翳;氛翳
(7) 鸟名 。如:翳鸟(五彩神鸟。相传飞行时其翼可蔽一乡)
动词
(1) 遮蔽,掩盖
翳,障也。——《广雅》
百神翳其备降兮。——《楚辞·离骚》。注:“翳,蔽也。”
石嵯以翳日。——刘向《九叹·远逝》。注:’翳,蔽也。”
翳,掩也。——《方言十三》
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裔执翳而搏之。——《庄子·山水》。司马注:“执翳,执草以自翳也。”
树林阴翳。——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阴翳蔽日。——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翳景(障蔽日月之光)
(3) 隐藏,藏匿
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韩非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5 [客英字典] ji5 [海陆丰腔] ri5 [梅县腔] j5 [宝安腔] j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鷖 | 烏奚 | 影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ʔiei | qe/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