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书 文苑传 张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成语用法
莼羹鲈脍联合式;作谓语;指思乡辞官。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蓴羹鱸膾”用为思乡辞官的典故。
引《晋书·文苑传·张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蓴羹、鱸鱼膾,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羈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宋辛弃疾《满江红·卢宪移漕建宁诸公饯别余为酒困卧青涂堂上三鼓方醒》词:“纸帐梅花归梦觉,蓴羹鱸膾秋风起。问人生得意几何时?吾归矣!”
清方文《汾湖赠祖仲美》诗:“蓴羹鱸膾菰米饭,至今秋气长鲜新。”
莼羹鲈脍的国语词典
晋朝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有归隐故里之思。典出《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张翰传》。比喻归隐之思。宋.辛弃疾〈沁园春.三径初成〉词:「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也作「莼鲈」。
莼羹鲈脍的网络释义
莼羹鲈脍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莼菜。亦名“水葵” 。一种水生植物,飘浮叶的上面呈橄榄绿色,下面红色,所有水下部分都有一层凝结胶质覆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2) 调和五味的汤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颖考叔)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3) 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4) 又如:菜羹(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古代贫者所食);羹食(羹汤和饭);羹粥(菜羹和稀饭);羹藜(煮野菜羹。泛指饮食粗劣)
(5) 汤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ng1 [东莞腔] gang1 [梅县腔] gang1 [陆丰腔] gang1 [宝安腔] gang1 [客语拼音字汇] ga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庚 | 古行 | 見 | 庚二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kɐŋ | krang/ke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鱼名。鲈鱼 。体侧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如:鲈鱼脍(指鲈鱼所作的脔肉);鲈豸(鲈鱼);鲈乡(出产鲈鱼的地方);鲈鲤(杜父鱼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