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邪
词语释义
莫邪
(1) 古代传说中的宝剑名,因铸造者干将的妻子叫莫邪而得名,后泛指宝剑
词语解释
传说 春秋 吴王 阖庐 使 干将 铸剑,铁汁不下,其妻 莫邪 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铸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事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唐 陆广微 《吴地记·匠门》。后因用作宝剑名。
《荀子·性恶》:“ 闔閭 之干将、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剑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世谓 伯夷 贪兮,谓 盗跖 廉;莫邪为顿(钝)兮,铅刀为銛。”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莫邪 , 吴 大夫也,作寳剑,因以冠名。”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丁晋公石子砚》:“中剖之为二砚,亟送其一,公得之喜甚。报书云:‘砚应有二,何为留一自奉,得无効 雷丰城 之留莫邪否?此非终合之物也。’”
引证解释
⒈ 传说春秋吴王阖庐使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铸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事见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唐陆广微《吴地记·匠门》。后因用作宝剑名。
引《荀子·性恶》:“闔閭之干将、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剑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世谓伯夷贪兮,谓盗跖廉;莫邪为顿(钝)兮,铅刀为銛。”
裴駰集解引应劭曰:“莫邪,吴大夫也,作寳剑,因以冠名。”
宋何薳《春渚纪闻·丁晋公石子砚》:“中剖之为二砚,亟送其一,公得之喜甚。报书云:‘砚应有二,何为留一自奉,得无効雷丰城之留莫邪否?此非终合之物也。’”
莫邪的国语词典
人名。干将的妻子。根据神话传说,她为了帮助丈夫铸剑而牺牲性命。
莫邪的网络释义
莫邪 (古代名剑)
莫邪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mò
副词
(1)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莫相知。——唐· 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3)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莫相忘。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资治通鉴》
(4)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说,不要说)
(5) 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 。如:莫不成(难道说);莫成(莫非,莫不是);莫是(莫非是;或许是);莫须(也许)
代词
(1) 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输》
莫之许。——《三国志·诸葛亮传》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莫不然。——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如:莫大的幸福;莫大欣喜;莫二(没有第二个;无比)
名词
(1) 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 通“漠”。沙漠
狄之广莫,于 晋为都。——《国语·晋语》
(3) 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 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动词
(1) 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 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閒也。——《管子·制分》
(3) 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形
(1) 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 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mù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
)。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2) 同本义
莫,日且冥也。——《说文》
莫,夜也。——《广雅》
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
维莫之春。——《诗·周颂·臣工》
及莫又圣。——《礼记·文王世子》
旦莫日进食。——《战国策·齐策》
星辰莫同。——《书·洪范》
莫夜月明。——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春者。——《论语·先进》
(3) 又如:莫夜(夜晚)
(4) 通“幕” 。如:莫府(即幕府)
(5) 姓
(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ok8 mu5 [梅县腔] mok8 [台湾四县腔] mok8 mu5 [客英字典] mok8 [沙头角腔] mok8 [东莞腔] mok8 [宝安腔] mok8 [陆丰腔] mok8 [客语拼音字汇] mog6
◎ 潮州话:毛翁8 毛窝6 ,mog8(môk) mo6(mŏ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莫 | 慕各 | 明 | 鐸開 | 入聲 | 藥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mɑk | mak |
详细解释
xié
形容词
(1)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2)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3) 不正当,不正派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邪无疑。——《尚书》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5) 异常。妖异怪诞
性不信巫邪。——《南史》
(6)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名词
(1) 品行不正的人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3) 中医指邪气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4)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5)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如:中邪;妖邪;邪魅
(6) 另见
yé
(1) 见“莫邪”(
)(2) 古同疑问词“耶”
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何预我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肖于器邪。——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可迎之邪。——《资治通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资治通鉴·汉纪》
此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真邪。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a2 [宝安腔] sia2 [台湾四县腔] sia2 ja2 ja1 [客英字典] sia2 ja2 [海陆丰腔] sia2 ra2 ra1 [客语拼音字汇] xia2 [陆丰腔] sia3 [梅县腔] sia2 ja2 [东莞腔] sia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邪 | 以遮 | 以 | 麻三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三等 | 麻 | 假 | ja | jĭ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