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草泽
(1) 长满野草的大片积水洼地
(2) 民众中间
词语解释
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带。亦指荒郊。
《战国策·秦策四》:“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 汉 王充 《论衡·言毒》:“蝮蛇与鱼比,故生於草泽;蜂蠆与鸟同,故产於屋树。” 唐 高适 《封丘作》诗:“乍可狂歌草泽中,寧堪作吏风尘下。”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而父子兄弟,羸老孤幼,继踵而死,僵尸草泽,骸骨相枕藉。”
草野;民间。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 卒, 原宪 遂亡在草泽中。”《旧唐书·玄宗纪下》:“内外八品已下及草泽有博学文辞之士,各委本司本州闻荐。”《明史·方伎传·盛寅》:“初, 寅 晨直御医房,忽昏眩欲死,募人疗 寅 ,莫能应。一草泽医人应之,一服而愈。” 瞿秋白 《乱弹·吉诃德的时代》:“草泽的英雄,结果即使不是做皇帝,至多也不过劫富济贫罢了。”
在野之士;平民。
唐 王昌龄 《放歌行》:“有詔徵草泽,微臣献谋猷。”《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 唐 草泽 邵棠 上言。” 胡三省 注:“布衣未有朝命者,谓之草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制科》:“ 宋 初承 周显德 之制设三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竝许应詔。”
引证解释
⒈ 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带。亦指荒郊。
引《战国策·秦策四》:“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
汉王充《论衡·言毒》:“蝮蛇与鱼比,故生於草泽;蜂蠆与鸟同,故产於屋树。”
唐高适《封丘作》诗:“乍可狂歌草泽中,寧堪作吏风尘下。”
清刘大櫆《乞里人共建义仓引》:“而父子兄弟,羸老孤幼,继踵而死,僵尸草泽,骸骨相枕藉。”
⒉ 草野;民间。
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卒, 原宪遂亡在草泽中。”
《旧唐书·玄宗纪下》:“内外八品已下及草泽有博学文辞之士,各委本司本州闻荐。”
《明史·方伎传·盛寅》:“初, 寅晨直御医房,忽昏眩欲死,募人疗寅,莫能应。一草泽医人应之,一服而愈。”
瞿秋白《乱弹·吉诃德的时代》:“草泽的英雄,结果即使不是做皇帝,至多也不过劫富济贫罢了。”
⒊ 在野之士;平民。
引唐王昌龄《放歌行》:“有詔徵草泽,微臣献谋猷。”
《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唐草泽邵棠上言。”
胡三省注:“布衣未有朝命者,谓之草泽。”
清顾炎武《日知录·制科》:“宋初承周显德之制设三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竝许应詔。”
草泽的国语词典
荒野、穷僻之地。亦指乡野民间。
草泽的网络释义
草泽
草泽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
)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2) 草本植物的总称
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除草;粮草(军用的粮食和草料);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草堂;厅堂);草莽(草丛。比喻无用的东西)
(4) 指用作燃料、饲料的干草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资治通鉴》
(5) 又如:草库伦(指围起来的草场);草料
(6) 未开垦过的荒地
垦草创邑,辟地生粟。——《韩非子·外储说》
(7) 又如:草甸子(方言。长满野草的低湿地);草洼(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草间(民间);草茅危言(百姓对国政的剀切言论。草茅,指在野百姓;百姓论庙堂,恐有危险,故谓危言)
(8) 文书的底稿;初稿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草藁(同草稿);起草;奏草(奏张的草稿);草本(原稿的底本)
(10) 一种书写体 。如:章草;狂草;草行(书法中的行书兼草体)
形容词
(1) 粗糙;粗劣
令人事无大小皆潦草过了。——《朱子类语·训门人》
(2) 又如:草略(马虎,疏忽);草具(粗劣;粗劣的饭食);草酌(简便的筵席。多用作设宴请客的谦词);潦草(字不工整;不仔细;不认真)
(3) 匆促,急促 。如:草蹙(匆促)
动词
(1) 割草,除草 。如:草薙(芟夷,像除草似的加以杀戮)
(2) 创造;创立
草,造也。——《广雅》
天造草昧。——《易·屯》。虞注:“草,草创物也。”
(3) 又如:草立(创立);草昧(创始;草创);草律(创制法律)
(4) 草拟;起稿
萧何草律。——《汉书·艺文志》。注:“创造之。”
草立土德时历制度。——《汉书·任敖传》。注:“创始也。”
召今草檄。——《南史·蔡景立传》
(5) 又如:草立(创立);草制(拟订制书);草诏(草拟诏书);草表(草拟章奏)
名词
雌马 。也泛指母畜。如:草狗;草骡(牝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u3 [客语拼音字汇] cau3 co3 [台湾四县腔] co3 cau3 [陆丰腔] co3 [海陆丰腔] co3 cau3 [客英字典] cau3 [宝安腔] cau3 [东莞腔] cau3 [梅县腔] cau3
◎ 潮州话:cau2 co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草 | 采老 | 清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tsʰɑu | chaux/ca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睪(
)声。本义::光泽,润泽)(2) 同本义
泽,光润也。——《说文》
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
泽剑首。——《礼记·少仪》
实诸泽器。——《考工记·慌氏》
顺非而泽。——《荀子·礼论》
芳与泽其杂糅兮。——《离骚》
热多则淖泽。——《素问·经络论》
色沃不泽。——《素问·玉机真藏论》
色泽莹润。——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仁义不足泽其性,礼乐不足锢其情。——王安石《太古》
(3) 又如:泽雨(润泽万物之雨);泽器(润泽光滑的器皿);色泽(颜色和光泽)
(4) 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
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释名》
水草交厝名之为泽。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风俗通》
泽水之钟也。——《国语·周语》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韩非子·五蠹》
山泽不避。——《史记·货殖列传》
行吟泽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某泽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泽陂(池沼);泽皋(沼泽);泽淖(泥潭);泽农(指在水泽地区耕作的农夫);泽卤(地低洼而多盐碱);泽薮(大泽);川泽
(6) 恩泽,恩惠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故西门豹为 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史记·西门豹传》
(7) 又如:泽民(施恩惠于民);泽物(施恩于人,做好事);泽枯,泽骨(恩泽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泽霈(恩惠普施);泽润(恩泽普施)
(8) 仁慈的行动
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书·多士》
(9) 雨和露
两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0) 又如:泽下尺,升上尺(天上的雨下落一尺,地上的禾苗就向上长一尺。比喻君王赐给臣民恩泽,臣民就拥戴君王)
(11) 土壤中的水分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齐民要术》
(12) 津液、唾液或汗水
几扇门窗上就留着他的手泽了。——叶圣陶《小铜匠》
(13) 润头发或皮肤的油脂
你让我来分你一些香泽吧!——郭沫若《王昭君》
(14) 又如:芳泽;香泽
(15) 汗衣;内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诗·秦风·无衣》
(16) 禄位;遗风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
(17) 又如: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