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艰难
(1) 艰苦困难
词语解释
困苦;困难。
《诗·王风·中谷有蓷》:“嘅其嘆矣,遇人之艰难矣。” 郑玄 笺:“所以嘅然而嘆者,自伤遇君子之穷厄。” 宋 苏轼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哥哥,似这等艰难,何以度日!”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在 中国 的天地间,不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危险。
《魏书·彭城王勰传》:“ 勰 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 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指创业。
《北史·周宗室传论》:“ 有周 受命之始, 宇文护 实预艰难。” 元 周霆震 《登城》诗:“ 世祖 艰难德泽深,风悲城郭怕登临。”
犹劳苦。
宋 叶适 《福建运使赵公墓志铭》:“故 江淮 、 荆湖 两司,皆论公当迁,以劝艰难勤力之臣。”
慎重。
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危难;祸乱。
《书·顾命》:“用敬保元子 釗 ,弘济于艰难。”《陈书·徐陵传》:“戡定艰难,便是匡 周 之霸,岂徒 豳王 徙 雍 ,朞月为都, 姚帝 迁 河 ,周年成邑。”《隋书·虞世基传》:“戡定艰难,平壹区宇。”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天殤。”
引证解释
⒈ 困苦;困难。
引《诗·王风·中谷有蓷》:“嘅其嘆矣,遇人之艰难矣。”
郑玄笺:“所以嘅然而嘆者,自伤遇君子之穷厄。”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艰难而节乃见。”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哥哥,似这等艰难,何以度日!”
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在中国的天地间,不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
⒉ 危险。
引《魏书·彭城王勰传》:“勰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⒊ 指创业。
引《北史·周宗室传论》:“有周受命之始, 宇文护实预艰难。”
元周霆震《登城》诗:“世祖艰难德泽深,风悲城郭怕登临。”
⒋ 犹劳苦。
引宋叶适《福建运使赵公墓志铭》:“故江淮、荆湖两司,皆论公当迁,以劝艰难勤力之臣。”
⒌ 慎重。
⒍ 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
引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⒎ 危难;祸乱。
引《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釗,弘济于艰难。”
《陈书·徐陵传》:“戡定艰难,便是匡周之霸,岂徒豳王徙雍,朞月为都, 姚帝迁河,周年成邑。”
《隋书·虞世基传》:“戡定艰难,平壹区宇。”
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天殤。”
艰难的国语词典
艰辛困难。
艰难的网络释义
艰难
艰难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表示与土有关,艮(
)声。本义:土难治理)(2) 同本义
艰,土难治也。——《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难理皆曰艰。”
(3) 艰难;困难
艰,难也。——《尔雅》
艰则无咎。——《易·大有》
遗大投艰于朕身。——《书·大诰》
固国之艰急是为。——《国语·鲁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艰其昏晨之往来。——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勤且艰若此。——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艰虞(艰难困苦);艰屯(艰苦险阻);艰患(艰难祸患);艰急(困难);艰深(艰难深奥,晦涩难解);艰苦奋斗(以巨大的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进行);艰苦朴素(不怕苦累、生活俭朴、不追求享受的态度和行为);艰疚(忧困,苦难);艰厄(艰阨。饥乏;困乏);艰棘(困苦,危难)
(5) 险恶,危难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诗·小雅·何人斯》
(6) 又如:艰贞(指人处境艰危之时能守正不屈);艰地(险境);艰难(危险);艰关(崎岖辗转,历尽千辛万苦)
名词
(1) 旧指父母之丧事
又以居母艰去官。——王俭《褚渊碑文》
(2) 又如::丁艰(父或母丧);外艰(父丧);内艰(母丧);艰疚(丧亲之痛);艰棘(亲丧);艰酷(亲丧。亲亡为惨痛之事,故称)
动词
(1) 开发土地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书·益稷》
艰,土难治也。——《说文》。段玉裁注:“按 许书无垦字,疑古艰即今垦字。” 徐灏注:“ 段谓艰即古垦字,其说甚精。”
(2) 欠缺 。如:艰息(缺儿少女);艰啬(匮乏);艰子(缺少子嗣);艰食(粮食匮乏);艰鲜(指食物匮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nán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
)?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2) 困难;艰难;不容易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 又如:难句(难得的佳句);难老(难于衰老);难行(难于施行;不容易走);难治(不容易治理);难航(不易舟行);难期(难及,难于企及);难义(不易索解的辞旨);难极(不易穷尽);难疑(相互讨论不易索解,心存迷惑的要义);难乎为继(指前人做得太好,不易照样继续下去)
(4) 不可;不好
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 汉· 王褒《灵坛碑文》
动词
(1)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难与,“难与之”的省略。之,指代曹军。)——《资治通鉴》
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
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余幼女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使感到困难
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
(3) 通“戁”。
(4) 恐惧
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注:“难读为戁,惧也。”
(5) 敬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名词
通“攤”。驱除疫鬼之祭
命有司大难。——《礼记·月令》
后缀词
(1)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2) 另见
nàn
名词
(1)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然 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芟夷大难。——《资治通鉴》
故及于难。——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排难解纷;苦难(痛苦和灾难);逃难(逃灾);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蒙难(遭受到人为的灾祸);罹难(遇灾遇险而死);避难(躲避灾难或迫害)
(3)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首难(首先发难)
(5) 怨仇;仇敌
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动词
(1) 诘问;责难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刁难(故意使人为难);难言(非难的言论);难极(诘难);驳难(反驳责难);责难(指摘非难);非难(指摘和责问)
(3) 抵挡;拒斥
难壬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難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4) 如:阻难(阻挠留难)
(5) 论说;争辩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五帝本纪》
(6) 又如:难说(讨论解说);难诘(讨论责问);难驳(攻讨反击)
(7)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