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壑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庄子·大宗师》:“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意谓世事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着,而昧者不察。舟壑,藏在山谷中的船。后借指世事。
南朝 梁 沉约 《长歌行》:“连连舟壑改,微微市朝变。” 北周 庾信 《思旧铭》:“风云上惨,舟壑潜移。” 清 钱谦益 《杨明远诗引》:“陵谷旦异,舟壑夜迁,则真可叹息也。”
引证解释
⒈ 意谓世事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着,而昧者不察。舟壑,藏在山谷中的船。后借指世事。
引《庄子·大宗师》:“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南朝梁沉约《长歌行》:“连连舟壑改,微微市朝变。”
北周庾信《思旧铭》:“风云上惨,舟壑潜移。”
清钱谦益《杨明远诗引》:“陵谷旦异,舟壑夜迁,则真可叹息也。”
舟壑的网络释义
舟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2) 同本义
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说文》
自关而西谓之船,自 关而东谓之舟。——《方言九》
作舟以行水。——《考工记·总目》
舟以行川谷。——《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诗·邶风·二子乘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舟人大恐。(舟人,船夫)。——宋· 苏轼《石钟山记》
舟人指点。——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 又如:舟人(掌舟的人。即船夫);舟次(船只及船只停留之处);舟牧(古时掌船的官);舟师(古时的水上军队,即今海军;船夫);舟航(由舟相连而成的浮桥。也作“舟杭”);舟梁(连船为桥;船和桥)
(4) 尊彝等器的托盘
皆有舟。——《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尊下台,若今之承盘。”
(5) 酒器名
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王舟。——《东坡诗》
(6) 姓
动词
用船过渡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
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李翱《故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台湾四县腔] zu1 [东莞腔] ziu1 [海陆丰腔] zhiu1 [宝安腔] zu1 ziu1 [客英字典] zhiu1 [梅县腔] zhu1 zhiu1 [陆丰腔] zh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周 | 職流 | 章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tɕĭəu | cju/tj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深谷,深沟)
(2) 同本义
壑,沟也。——《说文》
壑,溪壑也。——《尔雅·释诂》
陆峦超壑。——《文选·张衡·西京赋》
既窈窕以寻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林壑尤美。——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峭壑阴森。——《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众壑纵横。
如怒涛排壑。——孙文《序》
(3) 又如:壑谷(山谷;两山之间的洼地或水道);壑口(豁口,像山谷一样的缺口);壑子(豁口;缺口)
(4) 小河沟;护城河
实墉实壑,实亩实籍。——《诗·大雅·韩奕》。陆德明释文:“壑,城池也。”
(5) 土坑
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孟子·滕文公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ok7 [台湾四县腔] kok7 [客英字典] kok7 [宝安腔] kok7 [客语拼音字汇] fo4 hog5 kog5 [海陆丰腔] ko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