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舞蹈
1. 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2. 跳舞。
3. 古代臣子朝拜帝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
词语解释
手舞足蹈。表示欣庆或颂扬。
汉 焦赣 《易林·讼之中孚》:“谢恩拜德,舞蹈欣跃,欢乐受福。” 唐 柳宗元 《骂尸虫文》:“下民舞蹈,荷帝之力。”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公既至,以二十骑自卫,入见 蜀 主,諭以祸福,示以恩信。 蜀 之君臣舞蹈感悦。”
臣下朝见君上时的礼节。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谀佞》:“初, 煬帝 之被戮也, 隋 官贺 化及 , 善心 独不至, 化及 以其人望而释之。 善心 又不舞蹈,由是见害。”《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及 玫 还,返譖於 重诲 曰:‘ 昭遇 见 鏐 ,舞蹈称臣,而以朝廷事私告 鏐 。’”《再生缘》第七回:“众官舞蹈朝参毕,拜倒当权极品人。”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亦指表演舞蹈。
引证解释
⒈ 手舞足蹈。表示欣庆或颂扬。
引汉焦赣《易林·讼之中孚》:“谢恩拜德,舞蹈欣跃,欢乐受福。”
唐柳宗元《骂尸虫文》:“下民舞蹈,荷帝之力。”
宋王禹偁《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公既至,以二十骑自卫,入见蜀主,諭以祸福,示以恩信。 蜀之君臣舞蹈感悦。”
⒉ 臣下朝见君上时的礼节。 唐刘肃《大唐新语·谀佞》:“初, 煬帝之被戮也, 隋官贺化及,善心独不至, 化及以其人望而释之。
引善心又不舞蹈,由是见害。”
《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及玫还,返譖於重诲曰:‘ 昭遇见鏐,舞蹈称臣,而以朝廷事私告鏐。’”
《再生缘》第七回:“众官舞蹈朝参毕,拜倒当权极品人。”
⒊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亦指表演舞蹈。
舞蹈的国语词典
古代朝拜的仪节。
舞蹈的网络释义
舞蹈 (表演艺术)
舞蹈的翻译
近义词
舞蹈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舛(
),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2) 同本义
舞,动其容也。——《礼记·乐记》
乐容曰舞——蔡邕《月令章句》
(3) 又如:舞旋(旋转的舞蹈;耍弄,舞弄);舞判(装扮钟馗、判官等形象的舞蹈);芭蕾舞;歌舞(唱歌和舞蹈的合称);舞局(舞会);舞咏(舞蹈歌咏);舞头(领舞者);舞天(古代东方部族祭天之舞);舞妓(以歌舞娱人的妓女);集体舞
(4) 钟体的顶部
钲上谓之舞。——《考工记·凫氏》
动词
(1) 跳舞
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拔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又如:舞马(令马按节拍舞蹈);舞钟馗(扮作钟馗舞蹈);舞跃(拜舞欢跃);舞鸡(鸡鸣起舞);舞裀(供舞蹈用的地毯);舞象(学象舞。会舞蹈的象);舞判(扮作判官或钟馗舞蹈);舞抃(飞舞跃跃)
(3) 摇动 。如:手舞双刀
(4) 玩弄
舞智以御人。——《史记·张汤列传》
(5) 又如:舞旋(玩弄;折腾);舞手(耍弄手段);舞文弄法(玩弄文字,曲解法律);舞文巧诋(玩弄文字,诋毁构陷);舞弄文墨(舞文弄墨。玩弄法律条文,曲解其意)
(6) 鼓舞,振奋
敌存而惧,敌去而舞。——柳宗元《敌戒》
(7) 戏弄 。如:舞旋(耍弄;折腾)
(8) 〈方〉∶作,搞
这事就舞起来了。——《儒林外史》
(9) 弄,抚弄
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插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儒林外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wu3 [海陆丰腔] wu3 mu3 [客英字典] mu3 vu3 [台湾四县腔] wu3 mu3 [梅县腔] mu3 wu3 [沙头角腔] wu3 mu3 [东莞腔] wu3 [宝安腔] wu3 (mu3) [客语拼音字汇] mu3 v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武 | 文甫 | 明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myox/miuu | mĭ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足,舀(
)声。本义:踩,踏)(2) 同本义(往往有冒险的意味)
蹈,践也。——《说文》
蹈,履也。——《广雅》
足之蹈之。——《孟子》
蹈腾昆仑。——《淮南子·原道》。注:“蹑也。”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庄子·达生》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
蹈死不顾。——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蹈火(踩火);蹈藉(践踏);蹈跃(践踏奔跳);蹈冰(踏冰)
(4) 顿足踏地
发扬蹈历之己蚤。——《史记·乐书》。正义:“顿足蹋地也。”
(5) 又如:手舞足蹈;蹈舞(手舞足蹈,表示欢乐);蹈咏(舞蹈和吟唱)
(6) 遵循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苏轼《伊尹论》
(7) 又如:蹈矩(投身;依托);蹈节(克守节操);蹈节死义(遵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8) 实行
一理长成,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清· 刘开《问说》
(9) 又如:蹈险(经历危险);蹈义(履行正义);蹈道(履行正道)
(10) 朝某方向走;行
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荀子·儒效》
(11) 又如:蹈难(身赴危难);蹈敌(赴敌)
(12) 乘;利用 。如:蹈瑕(利用过失);蹈隙(利用空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u6 to6 tau1 [梅县腔] tau1 tau5 [客英字典] tau1 tau5 [客语拼音字汇] tau1 to1 [台湾四县腔] tau5 to5 tau1 [宝安腔] tau1 [陆丰腔] tap8
◎ 潮州话:da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導 | 徒到 | 定 | 豪 | 去聲 | 号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dauh/daw | dʰɑ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