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

zhì cí [ zhi ci]
繁体 致辭
注音 ㄓˋ ㄘ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致辞 zhìcí

(1) 在仪式上讲表示勉励、感谢、祝贺、哀悼等的话

adress;speak;talk;make(或deliver)a speech

词语解释

  1. 亦作“ 致词 ”。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

    《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 王逸 注:“思附鸿鴈达中情也。” 唐 杜甫 《石壕吏》诗:“听妇前致词,三男 鄴城 戍。”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田夫竞致辞,乡耋争来前。”

  2. 犹致语。

    《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羣臣皆起听,听辞毕,再拜。”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乐人 史金著 者,粗能属文,致词於帘陛之外。”参见“ 致语 ”。

  3. 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如:请主席致辞(词)。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致词”。

⒉ 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

《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
王逸注:“思附鸿鴈达中情也。”
唐杜甫《石壕吏》诗:“听妇前致词,三男鄴城戍。”
唐权德舆《拜昭陵过咸阳墅》诗:“田夫竞致辞,乡耋争来前。”

⒊ 犹致语。参见“致语”。

《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初致辞,羣臣皆起听,听辞毕,再拜。”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乐人史金著者,粗能属文,致词於帘陛之外。”

⒋ 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

如:请主席致辞(词)。

致辞的国语词典

在集会时,发表祝颂、欢迎、勉励或答谢等的言辞。如:「主席致辞」、「来宾致辞」。《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也作「致词」。

致辞的网络释义

致辞

  • 致辞是一个汉语词汇,亦作致词,读音为zhì cí。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现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
  • 致辞造句

    校长致辞完毕后,运动会正式开始。
    婚礼场合致辞言简意该即可,否则令人生厌。
    结婚典礼上,新郎不免要献上一段婚礼致辞。很多婚礼致辞看似说得云淡风轻,却能打动人心,实际上也并不是随意拈来,而是经过充足的准备才写出来的。如果你此刻正在为不知道怎么写婚礼致辞,那不妨来看看小编整理的这些比较经典的新郎的婚礼致辞。
    钟秀武宗的收徒大典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放在现代人看来,就是开幕致辞,下至钟秀武宗的开宗,发展历史,上至修灵界的灵君,长篇累牍。
    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为莫言领奖致辞。
    实训情境:迎来送往,礼仪致辞,晚餐聚会,商务旅行。
    吴清辉校长致辞时,对陈氏家族各成员对教育事业的关怀深表铭感。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防治荒漠化”世界日致辞。
    报道说,富山在典礼上代表酷斯拉致辞,他说:很遗憾,酷斯拉不会说英语。
    李贵鲜在致辞中表示,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国家发展的大环境,正确理解今后五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能够抓住机遇,更好的发展。
    “亲爱的同学们啊”,这是他们在各类学生大会,包括毕业典礼致辞上的煽情开篇语,可这“过门儿”曲段之后,接下来的“主曲”总是不大妙。
    中国家具协会的理事长朱长龄开幕式致辞。
    陈庚金以政大校友会总会秘书长身份致辞时呼吁校友们,发挥“亲爱精诚”的精神,保送胡志强成功。
    创始人、董事长蒋涛也在致辞中表示,开源是一个方法论,同时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社区。
    建发房产副总经理程冰在会上致辞。
    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出席并致辞。
    若要提供其它服务如致辞赞美新郎或新娘需额外收费。
    怀仁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致辞祝贺。
    为一次重要讲话,例如上个月毕业周她为西点军校的家属们做的致辞,她会亲自一遍又一遍的书写演讲词。
    聚会致辞要有实在的内容,不能海阔天空,空洞无物。

    汉字详情

    zhì [zhi]
    部首: 621
    笔画: 10
    五笔: GCF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GOK
    四角: 1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致,送诣也。——《说文》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

    远莫致之。——《诗·卫风·竹竿》

    卿致馆。——《诗·卫风·聘礼》

    殷人既葬而致事。——《仪礼·曾子问》

    远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蔽》

    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致敬亭于幕府。——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致电上海。——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致聘(送交定亲礼品)

    (3) 招引;招致

    致天下之士。——汉· 贾谊《过秦论》

    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今宜厚待刘禅,以致 孙休。——《三国演义》

    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清· 袁枚《祭妹文》

    致此疾困。——《明史》

    (4) 又如:导致(引起);致病;致残;致人(招致人才);致士(招引贤士);致聘(征聘)

    (5) 造成;导致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致负诚托。——唐· 李朝威《柳毅传》

    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致郁郁死。——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致得(致使)

    (7) 求取;获得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致一己之能。——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数数百金。——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致知格物(获得知识在于研究事物);致效(效力);致养(得到养育)

    (9) 表达

    妇前致问。——唐· 杜甫《石壕吏》

    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

    (10) 又如:致诚(表达诚挚的情意);致精(显示精巧)

    (11) 奉献;献纳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

    (12) 又如:致君泽民(为皇帝效力,为百姓造福);致身(原指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致福(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13) 转告;回报

    荆轲遂见太子,言 田光己死,致 光之言。——《史记》

    (14) 又如:致事(上报施政情况)

    (15) 施加;施行

    君子以折狱致刑。——《易·丰》

    我乃明致天罚。——《书·多士》

    (16) 又如:致化(施行教化);致罚(施加惩罚);致礼(向人施礼)

    (17) 归还;交还

    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三国演义》

    (18) 又如:致政(致仕);致仕(辞去官职);致位(辞去职位)

    (19) 放置 。如:致之度外(置之度外);致之死地而后生(兵家用语。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

    (20) 集中心、力于某一方面 。如:致功(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致一(专一);致志(集中注意力);致思(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致意(关注;集中心思)

    (21) 通“至”。到达

    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庄子·外物》

    卒先致缘陵。——《管子·大匡》

    (22) 又

    邢君出致于 齐。

    副词

    (1) 通“至”。极,尽

    致赏则匮。——《管子·君臣下》

    致忠信。——《荀子·君道》

    致思于天文。——《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致曲(尽力研究细微的事理)

    名词

    (1) 情趣;兴致

    干还,称 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有致(富有情趣);别致;景致;致度(神采风度)

    (3) 书卷,契据

    献田宅者操书致。——《礼记·曲礼》

    形容词

    (1) 结构上细密

    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礼记·月令》

    (2) 又如:精致(精巧细致);密致(结构紧密;致密)

    (3) 周密

    德产之致也精微。——《礼记·礼器》

    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4) 又如:细致(精细周密)

    英文翻译

    send, deliver, present; cause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梅县腔] zi5 [陆丰腔] zhi5 [客英字典] zhi5 [东莞腔] zi5 [宝安腔] zi5
    ◎ 潮州话:d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利脂B開去聲開口三等脂Btriih/tyhţi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