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王朔《人莫予毒》:“我事先知道您是警察,我还会砸你房门吗?我不是自找麻烦吗?”
成语用法
自找麻烦作谓语、宾语;指自讨苦吃。
自找麻烦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 同本义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3) 始;开头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4) 起源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5) 又如:自顷(近来)
代词
(1) 自己,自我;本身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得”,指圆满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
)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介词
(1) 由;从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自从(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3) 在;于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4)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副词
(1) 自然,当然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
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自足制之。——《资治通鉴》
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
(3) 本是;本来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汉· 王充《论衡》
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乐府诗集》
(4)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
(5) 仍旧,依然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6) 亲自
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
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
(8) 别自、另外
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 假如,苟。与“非”连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2)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
(3) 即使,虽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
(4) 却,可是
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记梦》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
(5) 因为,由于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需》
动词
(1) 用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2) 是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h6 [cit7] [陆丰腔] cih6 [台湾四县腔] cih5 [cit7] [宝安腔] cu3 [沙头角腔] cu5 ci2 [客英字典] cih5 [东莞腔] cu3 [梅县腔] ze5 [客语拼音字汇] ci2 ci4 qi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自 | 疾二 | 從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脂A | 止 | ziih/dzih | dzʰ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手,从戈。像用手拾戈。本义:觅取,寻求)
(2) 同本义
这可丢了!往那里找去?——《红楼梦》
(3) 退有余,把超过应收的钱物退还 。如:找算(结算出多付而应找回的钱);找账(补足欠项);他找我一块钱
(4) 补不足
当下先秤了一半船钱,那一半直待到县时找足。——《警世通言》
(5) 又如:找补(添补;补偿;补充);找价(补加价款)
(6) 希望与……见面 。如:有人找你;明天再来找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au3 [宝安腔] zau3 [客英字典] zau3 [陆丰腔] zau3 [梅县腔] zau3 [东莞腔] zau3 [海陆丰腔] zau3 [台湾四县腔] zau3
◎ 潮州话:dau2 za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爪 | 側絞 | 莊 | 肴 | 上聲 | 巧 | 開口二等 | 肴 | 效 | craux/trav | ʧa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广(
),从林(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本义: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有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俗称“火麻”麻,枲也。——《说文》。按,枲已缉者曰麻。
丘中有麻。——《诗·王风·丘中有麻》
可以沤麻。——《诗·陈风·东门之池》
麻冕。——《论语》。孔注:“缁布冠也。”
缌麻三月。——《仪礼·丧服》
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潜《归园田居》
雄者名麻枲,雌者名苴麻。——《本草纲目·大麻》
(2) 又如:麻田(种麻的田地);麻炬(用麻干作成的火把);麻畦(麻田);麻蒸(去皮的麻秆);麻稭(麻的茎);麻苇(麻与芦苇);麻苎(大麻与苎麻)
名词
(1) 麻的茎皮纤维
不续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2) 又如:麻搭(一种在长杆顶端缚扎散麻蘸吸泥水灭火的工具);麻核桃(用麻结成球结);麻槌(旧时刑具,用麻绞扎而成的带疙瘩短鞭);麻屣鹑衣(麻鞋破衣)
(3) 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如:麻绖(服丧时系在头部或腰部的麻带)
(4) 麻布丧服,亲属死后穿的白色麻布衣服
麻不加于采。——《礼记·杂记下》
(5) 又如:披麻戴孝;麻衣(孝服);麻裙(服丧时穿的麻布裙)
(6) 代指唐宋时的诏书 ,因为是用黄、白麻纸写的,故名
三麻九制笔如神。——刘克庄《内翰洪公舜俞哀》
(7) 又如:麻命(任命的诏书);麻词(麻辞。任命宰相的诏书);麻尾(诏书结尾)
(8) 芝麻 。如:麻团;麻油;麻酱;麻酥糖(用芝麻、米粉和糖制成的食品)
(9) 中医对麻疹的简称 。如:麻出红肿;麻毒陷肺;麻毒入营
(10) 麻醉 。如:麻肺汤(一种有麻醉作用的汤药);麻沸散(汉末华佗研制的一种麻醉药);麻针;麻药
(11) 脸部皮肤的痘瘢,俗称麻子脸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柳敬亭说书》
(12) 又如:麻皮(麻子脸皮)
形容词
(1) 形容众多,混乱
麻麻胡子红脸蛋。——王老九《张老汉卖余粮》
(2) 又如:麻麻(浓密的样子);麻乱(纷乱);麻列(比喻众多)
(3) 表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 。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4) 带细碎斑点的 。如:麻雀;麻点(细碎的斑点);麻灰色(灰色中带麻点)
动词
(1) 穿丧服
麻者不绅。——《礼记·杂记》
(2) 麻木
走的我这两腿酸麻。——秦简夫《孝义士赵礼让肥》
(3) 又:感觉神经受压迫,暂失知觉 。如:麻辣(麻木);麻酥(麻木无力);麻做一团(全身麻木,没有知觉);麻痹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a2 [客英字典] ma2 [沙头角腔] ma2 [陆丰腔] ma3 [台湾四县腔] ma2 [客语拼音字汇] ma2 [东莞腔] ma2 [梅县腔] ma2 [宝安腔] ma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麻 | 莫霞 | 明 | 麻二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ma | mra/mea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页(
),从火。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从“火”,表示发烧。本义:头痛发烧)(2) 烦躁,烦闷
烦,热头痛也。——《说文》
烦则喘喝。——《素问·生气通天论》。注:“谓烦躁。”
烦气为虫。——《淮南子·精神》。按,旱热也。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新鬼烦冤旧鬼哭。(烦,愁苦。)——唐· 杜甫《兵车行》
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左传·昭公元年》
(3) 又如:心烦(心里烦躁);烦积(烦闷积郁);烦困(烦躁疲劳);烦怨(烦恼怨恨)
(4) 通“繁”。烦琐;繁多
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商君书·算地》
法省则不烦。——《淮南子·主术》。注:“多也。”
世浊则礼烦。——《吕氏春秋·音初》
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大戴礼记·少间》。注:“众也。”
以奉使称臣,频烦至吴。——《三国志·费伟传》
话休絮烦。——《水浒传》
(5) 又如:烦务(繁杂的事务);烦细(繁杂琐碎);烦富(繁多;庞杂);烦几(繁杂的政事);烦鄙(繁杂卑俗);要言不烦
(6) 厌烦,腻烦 。如:耐烦(不急躁,不厌其烦);烦倦(厌烦困倦);烦厌(厌烦)
(7) 乱;纠缠
拨烦理乱,兼肃文教。——《晋书·刘颂传》
(8) 又如:烦委(杂乱堆积);烦悖(牵缠;纷乱);烦悖(纷乱谬误);烦舌(纷繁杂乱;心情烦闷,思绪混乱)
动词
(1) 相烦;烦劳
烦,劳也;扰也。——《广雅》
卫者趋数烦志。——《礼记·乐记》
数则烦,烦则不敬。——《礼记·祭义》
不可以烦大臣。——《战国策·秦策》
是好不好,烦大巫妪为人报河伯。——《史记·滑稽列传》
(2) 又如:烦交
(3) 搅扰;烦扰
水烦则鱼鼈不大。——《史记·乐书》
农时惮烦民。——王安石《杂咏》
以物烦其性命乎。——《淮南子·俶真》
(4) 又如:烦散(烦扰散乱);烦累(烦扰;劳累);烦搅(烦扰;搅扰)